東方
14-14 穿越時空的來信
型號: E055
HK$ 107
一本63折 HK$68

一本63折 HK$68

#寫信 #信件 #書信 #通信 #信

#穿越未來 #未來 #時空 #時空穿梭


作者: 保羅‧貝歐恩, 席蓮娜‧艾德嘉  
原文作者:Paul Beorn,Silène Edgar
譯者:陳太乙
出版社:台灣東方  
出版日期:2016/08/01

內容簡介

  即使相隔百年,因著堅定的友誼,時空將不再是距離。
   ★榮獲法國兒童文學不朽獎、Prix Gulli 青少年小說大獎
  ★簡直就是法國版《穿條紋衣的男孩》+《解憂雜貨店》
  ★折口附贈精美明信片一張。

 
  阿德里安和哈德里安都是十三歲的男孩,都住在法國北部,他們煩惱的事也都一樣:學校、家庭、女朋友……唯一不同的是:阿德里安生活在二○一四年,而哈德里安則生活在一九一四年的。

  藉由神祕的郵筒,兩人開始互相通信,分享生活中的小祕密,展開了一段跨越百年時空的友誼。

  書信中充滿了令人莞薾的「代溝」。對生活在百年前的哈德里安來說,電子郵件、籃球鞋、電話號碼、健保局、藥局都是令人無法理解的詞彙,但並不影響他和阿德里安的友情。他們互相鼓勵、扶持,彼此信任。

  當阿德里安得知哈德里安生活在一九一四年,很快的驚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在好友的世界爆發,他必須趕緊警告信箱另一頭的哈德里安早點離家避難……

  阿德里安來得及拯救好友的性命嗎?哈德里安會選擇相信、逃過一劫嗎?兩人的通信是否會因此中斷……

  故事巧妙的以魔法元素,將兩個不同世紀的青少年並陳。他們的生活迥異,但面對的困難卻如此相似。不管世代如何交替,青少年希望得到的關注和肯定,是一樣的。因為以一九一四年為故事背景,也讓青少年讀者對戰爭的殘酷,以及近代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得獎記錄

  ★法國兒童文學不朽獎
  ★法國Prix Gulli青少年小說大獎

名家推薦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苑芳∣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杜明城∣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子樟∣前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陳木城∣作家及第九屆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陳培瑜∣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創辦人
  黃秋芳∣作家及「黃秋芳創作坊」負責人
  蔡幸珍∣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謝佩芬∣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書評

  世界上有許多孩子,他們看起來必須被大人決定他們生命的樣貌,但只要有機會,孩子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方法,其實總是能夠做得比大人還好!書裡的孩子是這樣,我相信我們身邊的許多孩子,亦然。──陳培瑜∣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創辦人

  Grand Tour,華燦的壯遊,是文藝復興後流行於歐洲貴族間透過旅行跋涉,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的成年儀式。直到現代,慢慢發展出在階段升學後的開學前、或畢業後工作前所進行的長期旅行,Gap Year,做為一種強烈刻蝕的「成長印記」。在本書中,我們不僅看見意志的Grand Tour,更看見跳接時間的Gap Year。更讓我們深思,從十三歲開始,我們是不是有能力全面承擔起考驗和挑戰?還是,我們會習慣一次一次往後延,遲至所有的夢想和冒險都遺落在流光河中?──黃秋芳∣作家及「黃秋芳創作坊」負責人

  本書搭上穿越時空的熱潮,藉由書信的往返,精采演繹兩個男孩之間橫跨百年的友情,也讓讀者一窺青春期男孩的生活樣貌與內心世界。它為苦悶的青少年發聲,是伴隨男孩成長的好禮物!──蔡幸珍∣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這本青少年的成長故事,交織了歷史、友誼、奇幻元素及青少年時期的困惑。榮獲2014年Prix Gulli青少年小說大獎,當之無愧!──電視週刊

  本書訴說了今昔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轉折、普遍而持久的情感,以及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巴黎人報/法國今日報

  一個絕妙構想帶我們進入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一個愛與友誼的動人故事。──回聲月刊

  優雅且富詩意的故事,提供讀者對20世紀初的日常生活,細膩且有說服力的想像。──奇幻螢幕月刊

  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週年的感人肺腑小說。──青少年偶像雜誌

  一部以紀念戰爭結束所有戰事的出色小說。──說不完的故事網站

  本書很適合10歲以上的孩子閱讀。故事從戰事發生前開始,透過孩子的眼光,敘述影響他一生的悲慘歲月,是一本觸動人心的成長小說。──西南日報

  兩個相隔百年的生活寫照,令人感動、引人入勝。──尼斯早報/瓦爾早報

  年輕讀者將會發現這個美麗的故事,教他們更多關於這段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巴黎廣告週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貝歐恩(Paul Beorn)


  寫過三部奇幻小說,其中包括二○一二年出版的《最後的完人》 (Les Derniers Parfaits),獲得二○一三年想像大獎決賽資格。二○一四年推出青少年小說《在那一天》(Le Jour où...),與另一部專為「十歲以上」讀者而寫的小說《驅鬼獵人俱樂部》(Le Club des chasseurs de fantômes)。近期作品有《第七位魔法戰士》(Le Septième Guerrier-mage)、《追捕吃人妖》(Un ogre en cavale)。

  個人網站:www.babelio.com/auteur/Paul-Beorn/106728

席蓮娜‧艾德嘉(Silène Edgar)

  是法文老師,她以中學教師為對象,架設了「Callioprofs」網站,本著同樣的初衷,也為《Niourk》和《Sauvage》撰寫閱讀教材。同時,她也是Jasmin出版社青少年科幻小說三部曲《Moana》的作者。二○一四年針對九至十二歲少年推出歷史小說《瘋狂莊園》(Le Manoir en folie);二○一五年,費時五年完成的力作《阿黛兒與瑪歌皇后的婚禮》(Adèle et les noces de la reine Margot)終於問世。近期作品是青少年歷史小說《被偷走的信》(Les Lettres volées),描述法國十七世紀書信作家塞維涅夫人之女的故事。

  個人網站:www.imaginales.fr/silene-edgar/

譯者簡介

陳太乙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外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學及大學法文講師。喜歡閱讀,快樂翻譯。譯有《哈德良回憶錄》、《王者,席丹》、《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系列、《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最後的巨人》、《女力設計100年》、《拇指男孩的祕密日記》、《飛移關卡》、《雲王國三部曲》等書。

目錄

第一章  阿德里安的墓園約會
第二章  哈德里安的墓園約會
第三章  阿德里安吹噓的信
第四章  哈德里安意外的信
第五章  阿德里安慘澹的開學日
第六章  哈德里安倒楣的一天
第七章  阿德里安倒楣的一天
第八章  哈德里安更換合作夥伴
第九章  阿德里安凸槌的告白
第十章  阿德里安療癒的畫
第十一章  阿德里安的半個告白
第十二章  哈德里安的困惑
第十三章  阿德里安的困惑
第十四章  我的好友,你在哪裡?
第十五章  一百年前的戰役
第十六章  一百年後的報紙
第十七章  是你救了我
第十八章  為什麼你們都不相信
第十九章  藥局裡的鬧劇
第二十章  來自未來的藥
第二十一章  從百年前的戰區脫困
第二十二章  最後一封信
第二十三章  英雄換人當

賞析與導讀

 看見十三歲孩子的另一種樣貌

蔡明灑(劉戀文化基金會附屬貓頭鷹圖書館前館長、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當十三歲的加拿大男孩魁格・柯柏格為了親身了解童工境遇而花了七個星期的時間遊歷南亞,回國後,一位電臺主持人告訴聽眾,他覺得魁格「不正常」,因為他認為十三歲的男孩子不應該會關心人權或童工等問題。這讓我們不得不問,在一般人心目中,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有所謂的「正常」模樣嗎?那又「應該」是何等樣貌?

  十三歲的孩子正值生理發育由兒童過渡到成人的「青春期」階段,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這時期的孩子「情緒多變不穩定、思想單純,社會經驗不足,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非常留意自我形象,心理會出現反叛情緒;一些青少年會對性幻想或好奇,或渴望戀愛。」所以「特別需要正確的指導和教育。」這段描述,恰恰反應了先進國家多數成人心目中,對十三歲孩子的理解與想像。

  然而,青春期孩子樣貌的形塑,可以單一的以生理因素來解釋嗎?不同時空的少年呈顯出來的特質是否一致?孩子的樣貌,是否恰如女性主義運動先軀西蒙波娃所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女性(兒童)之所以為女性(兒童)並非單純的生理構成使然,一大部分的原因來自於社會的價值與期許。筆者認為,這正是本書意圖帶領讀者去面對和思考的一大問題。
   
  《14-14穿越時空的來信》以引人遐想的「墓園」作為開場,然而出乎預料的是,讓人直覺聯想到死亡的墓園,在這裡非但不是結束,無有驚懼,反而成了認識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作者以魔法之名讓兩個相隔一百年的十三歲男孩書信往返,互吐心事交換祕密。也讓閱讀本書的讀者穿梭在兩個迴異的時空,得以同時窺探分處於一九一四年與二○一四年,兩位十三歲男孩的世界與心靈,隨著行文的細膩鋪陳,兩人之間的差別愈行突顯。

  一九一四年那個世界的人們,可能因為一場對我們來說只需要多喝水、多休息,嚴重者服用抗生素就能痊癒的感冒而失去了寶貴性命;那個世界的孩子,多數人責無旁貸的參與了家中成人維持生活所需的大量體力勞動;那個世界,多數十二、十三歲的孩子不但必須分擔家計,選擇就業,甚至有些人已進入婚嫁建立家庭的行列;那個世界的孩子,身處在與自然、土地聲息相通的農業社會;那個世界的孩子沒有臉書,沒有電腦,甚至連電話都還不普及。

  然而,彼時歐洲探險家們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世界的基本面貌多在人類知識的掌握之中,加以工業革命之後,各種改善人類生活的機器設備陸續推陳出新,人們對於新世界充滿了無比的好奇與想望。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法國作家朱勒・凡爾納在十九世紀後期寫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如《環遊世界八十天》、《海底兩萬里》等充滿無限想像的著作,而為世人尊稱為科幻小說之父。本書的小主人翁哈德里安即受其影響,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期望,說出:「我想學機械設計,製造現代化的機器,像朱勒・凡爾納的小說裡那種!自動汽車!」

  讓我們將視角帶回二○一四年,上個世紀哈德里安在信中熱切的問到:「你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住在一棟大房子裡嗎?到處都有汽車嗎?飛機呢?……你能把自己隱形起來嗎?看過火星人嗎?」身處這個年代的我們,原該無比喜悅的面對這一百年後的美夢成真,享受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豐裕物質與便利生活。然而一百年前的人所未曾想到的是,十三歲孩子面臨的問題却有增無減:父母離異,家人散居遙遠異地關係疏離,孩子投注大量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却換來了薄弱的學習動機;多數的孩子被過度呵護,因為他們被視為或自視為能力不足的一群,不被期許的結果是,許多人投入大量的時間在虛擬的網路世界,遠離真實生活。誠如十三歲的魁格所觀察:「兒童的所有事都被安排好了,大部分的時間只與同齡的同儕團體在一起,很少有機會負起責任、培養社會良心,也很少能從與成年人的互動中學習。他們經由媒體學著當消費者,從自己所擁有的電子玩具或所穿的名牌當中建立形象……他們每天看到暴力與受虐的新聞,但被告以太年輕,無能為力。他們被塑造成被動的旁觀者。」道破了當代孩子所面臨的真實困境。

  可喜的是,我們看到許多先見之士嘗試改變這樣的困境,真實世界的魁格成立了「國際解放兒童組織」,幫助了世界各地弱勢兒童。本書作者不愧為學校老師,看到潛藏孩子內在的生之勇氣。二十一世紀的阿德里安,雖然身處充滿挫折與無力感的生活中,卻透過幫助他人找到了自我價值的認同,建立起自信。究竟他是怎麼辦到的?他又如何克服過程中的種種困難?相信這個集魔幻與寫實於一身的故事,會讓閱讀本書的讀者感受到生命的驚喜,看見青春年少的另一種可能面貌。
text_isbn 978986338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