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國際
今天誰要去上學?
型號: P291
HK$ 93
一至八本65折 HK$61

九件或以上63折 HK$59

今天誰要去上學?

  • 作者: 卡爾‧拉赫曼 
  • 譯者: 劉清彥
  • 繪者: 瑪麗安‧莫尼爾
  • 出版社:青林 
  • 出版日期:2019/04/29

內容簡介

  今天誰要去上學?
  藉由天馬行空地想像,將上學引起的負面情緒轉為期待
  山姆今天不想上學。賴在床上的他,抱著猴子布偶丁丁說:「你想不想帶替我去上學?」
  山姆透過和猴子布偶丁丁的角色扮演,得以抽離當下低落的情緒,重新認識上學,進而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想去上學?

本書特色    

  ★透過角色互換讓孩子重新認識上學生活,童言童語的對話能引起孩子共鳴。
  ★粉彩畫風柔和,附有注音,適合孩子自行閱讀。

  *有注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卡爾.拉赫曼


  1959 年出生於南斯拉夫,現居瑞士。

  他於1976 年移居美國,在那裡過了幾年以臨時工為生的日子。重返歐陸後,分別在德國和西班牙修習文學課程。求學期間開始撰寫短篇故事,並從事翻譯和口譯工作。

  後來除了教授外文,在大學授課,也擔任直升機駕駛員。他非常喜愛閱讀和說故事,出版多本圖畫書。

繪者簡介

瑪麗安.莫尼爾


  1970 年出生於德國漢堡,幼年因受母親影響而熱愛閱讀。1990 年進入漢堡設計學院修習廣告圖像設計,後來又在工業設計學院修習電腦繪圖進階課程,並且拜Rudiger Stoye 教授為師進修插畫。曾經為婦女雜誌繪製插畫,1997 年進入童書界,於2000 年
出版第一本圖畫書

譯者簡介    

劉清彥


  目前專事兒童文學創作、翻譯、評論及兒童閱讀推廣教育等工作,是一位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譯者導讀

今天誰要去上學  抽離當下的處境


  幼兒對自我、環境、生活和他人的認知,以及面對自己所遭遇的問題和困境的思考與解決方式,常常超乎大人想像,有時甚至會令那些已經深度社會化的父母感到手足無措。然而,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因為幼兒需要透過自己的認知方式去界定自我的獨特性、價值和能力,並且從當中體驗生活和事物的意義,在這樣的探索中學習和成長。
 
  因此,好的幼兒圖畫書創作者必須能夠抓住這些人類初生之犢的各種特質:好奇、想像、幽默、探索和需求,以貼近幼兒的視野和角度,呈現他們的心情、想法、問題和困境,讓幼兒在書中發現自己,在閱讀中產生同理共鳴,進而化解自己無法覓得出路的各種困惑和糾結情緒。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顯然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示範。首先,「不想上學」是幼兒非常真實的生活經驗,潛藏其後的原因或許各不相同,可能在學校受了委屈,也可能只是單純想留在家裡。大人往往只見小孩的表相行為,以成人本位的想法和價值觀強迫他們改變和順從,卻忽略小孩當下的心情和自發性的紓解動力。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深諳這個道理,藉由一隻布偶誘發陷落情緒困境的小男孩思圖解決之道。當「代替上學」的意念開始發想,負面情緒頓時轉化成正面的行動力量,然後在一連串的假扮和想像中審視自己的生活,並且有了一番全新的認識和體悟,困頓的情緒也因此獲得抒發宣洩。
 
  「假扮」是其中扭轉的關鍵,這也是幼兒非常重要的幽默表現和樂趣來源。假扮使幼兒抽離自己當下的處境,將這些自己不喜歡的狀態,透過假扮附加在其他物件上,使自己順利從壓力中脫困,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考角度看待眼前的境遇,同時因為假扮過程中產生的種種新奇和矛盾感獲得極大樂趣。就像書中不想上學的小男孩,將布偶假扮成自己,從易位後的種種觀察和解說,在自己原先生厭的生活中重新發現趣味。
 
  小男孩滔滔不絕的對布偶說明自己的生活,像是一種自我辯證的對話。他殷切向布偶耳提面命各項生活細節,例如:早餐該吃什麼?記得親吻媽媽,還有在學校裡必須面對的人事物……,都像是在自我提醒,這些平日容易輕忽和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假扮和想像的過程結束後,體認到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成功的圖文合作是這本書能夠將上述內容和意涵淋漓呈現的重要因素。書寫文字的拉赫曼以兒童簡約、單純卻不失幽默風趣的語彙導航,細細描繪小男孩心情和思維的起伏轉折。莫尼爾則利用時而誇張特寫,時而具實抽離,以故事中小男孩等高的視線,描繪幼兒的生活情境,也讓小男孩充滿好奇、鎮靜、落寞和興奮的各種神情,鮮活躍然紙上。

  心理分析學派的學者認為:兒童有其特定的認知駕馭能力,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時,自發性的幽默感和想像力常常是幫助他們獲致解脫的主要力量,也使潛意識中的焦慮和衝突得到紓解。或許下一回當家中的幼兒賴床不想上學時,先別急躁的喝令強迫他起床,陪他賴在床上玩個充滿趣味的想像或假扮遊戲,說不定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text_isbn 978986274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