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畝
我們來追劇套書(共兩冊):《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型號: AR139
HK$ 220
一至八本65折 HK$143

九件或以上63折 HK$139

作者:桂文亞  
繪者:陳昕
出版社:字畝文化  
出版日期:2020/07/29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中國戲曲+×+莎士比亞+×+十大經典
追劇,追進經典文學裡!

  ★精選20篇文化經典,改寫為二千至三千字短篇故事,四年級至九年級適讀。

  ★享受故事趣味,品味經典精髓。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打開書頁,來一趟古代社會自由行,走進古代劇場來追劇。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精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宋元戲曲,改寫為每篇三千字短篇故事,刻劃宋元時候的社會民風、人性與人情。


  ★擺脫拗口文言文,來追宋元雜劇。原來雜劇這麼多采多姿:

  ◎〈宦門子弟錯立身〉:男主角完顏壽馬是個愛唱戲的公子,與小戲班女主角擦出愛的火花,他決定做「拒絕聯考的小子」,不顧科考、功名,跟著戲班跑江湖,每天可以「團練」唱個過癮。原來古人也可以這麼熱情的活著!


  ◎〈感天動地竇娥冤〉:反映社會對弱勢、對女性的壓迫。如何翻轉弱勢處境,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處理的社會議題。


  ◎〈迷青瑣倩女離魂〉:倩女為了陪伴心上人進京趕考,竟然靈魂出竅,展現古代女子勇敢追愛、奔放的一面!


  ★各篇篇後均附【走進雜劇的勾欄瓦舍】單元,提供背景知識小補充。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精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莎士比亞劇作,改寫為每篇二千字短篇故事,對人性刻畫入微,展示親情、愛情、嫉妒、野心等複雜的人生課題。


  ★進入十六世紀英國倫敦的劇場,來追莎翁名劇。原來莎劇對人性的刻畫如此深刻入微:

  ◎〈威尼斯商人〉:扣人心弦的黑色喜劇。男主角安東尼奧寫借據向奸商借錢,承諾不還錢就還身上的肉,差點性命不保,還好機智的富家女鮑西亞救了他。這不就像現今社會地下錢莊不擇手段的逼債嗎?故事裡,人心的狡詐、命運的捉弄、正直或機巧,都是重要的生命課題。


  ◎〈李爾王〉:探討親子關係的倫理悲劇。李爾王向女兒「討拍」,要三個女兒比賽說說誰最愛他。很多父母跟李爾王一樣,喜歡測試小孩愛不愛他,愛用「分配財產」的方式來給小孩打分數。這個故事有很多面向值得探討。


  ★各篇篇後均附【追劇也追句】單元。莎士比亞的劇本對白雋永、機鋒處處,不時有明喻、暗喻、雙關語……很多經典名句直指人性、深入人心。【追劇也追句】單元,為每個故事選出一兩句淺顯的經典名句,或是一小段關鍵內容,雙語呈現,讓讀者追「劇」也追「句」,累積中英文素養。


  宋元雜劇、莎士比亞,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這些故事,對人性刻畫入微,具時代性、多樣性、普世性,是最好的人生講義。

  輕鬆閱讀,就能為素養奠基!


本書特色


  早安!經典 +適合中小學晨讀

  ★高手精心改寫,文字典雅簡潔、具現代感。

  ★特殊語詞或內容,製作隨頁附註,掃除閱讀障礙,增進理解。

  ★篇後均附閱讀補充單元,提供背景知識補充、關鍵句雙語學習。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字大好讀,難字加注音。

  ★文圖並茂,全彩插圖,圖多生動。

  ★做為國中國文-元代文學、高中英語-莎士比亞專題的先備閱讀。


得獎記錄


  ★第十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特別貢獻獎。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童書獎。

  ★宋慶齡兒童文學獎。

  ★作品被選入兩岸國語文教材為數最多的作者之一。

  ★世新大學傑出校友獎。


閱讀專家+樂讀推薦


  林文寶∣+國立臺東大學榮譽教授

  張子樟∣+閱讀推廣人

  許建崑∣+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陳幸蕙∣+作家

  王淑芬∣+作家

  林世仁∣+作家

  張嘉驊∣+作家

  謝鴻文∣+兒童戲劇工作者、作家


  ◎王淑芬︰別再說「看戲是傻子」了!捧讀經典好戲,加上與現代接軌的解說;看好戲,養智慧,才不傻呢。 

  ◎林世仁︰美文名家+戲劇名家=古典戲劇變好看囉! 

  ◎謝鴻文︰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戲劇,甚至更遠的中國宋、元戲曲,跨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在白話又不失古典文學韻味的再現中,折射的思想如日光煦然可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桂文亞


  資深作家,資深編輯,曾任聯合報記者、副刊編輯、民生報兒童組主任、童書主編、「兒童天地週刊」總編輯、聯合報童書出版部總編輯等職。作品屢屢得獎或入選為語文教材。兒童文學代表作品:《班長下台》、《美麗眼睛看界》、《親愛的壞貓先生》、《我愛藍影子》等,對兒童讀者影響尤其深遠廣泛,迄今有二十七篇作品被選入兩岸中小學各版本語文教材。編輯童書近四百五十冊,獲獎無數。

  

目錄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作者序:書窗共讀好時光

導 +讀: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文/許建崑

1.+宦門子弟錯立身

2.+感天動地竇娥冤

3.+沙門島張生煮海

4.+魯大夫秋胡戲妻

5.+迷青瑣倩女離魂

6.+便宜行事虎頭牌

7.+包公智賺生金閣

8.+風雨像生貨郎旦

9.+趙氏孤兒大報讎

10.+西廂記:崔鶯鶯與張君瑞的故事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作者序:書窗共讀好時光

導 +讀:經典名作人人讀  +文/張子樟

追劇小指南1:用三分鐘認識威廉莎士比亞

追劇小指南2:重回現場:莎士比亞時代劇場直擊

追劇小指南3:莎士比亞一直離我們不遠

追劇小指南4:莎士比亞時代演員裝扮圖輯

1.威尼斯商人

2.馴悍記

3.李爾王

4.美麗的謊言

5.馬克白

6.雅典的泰門

7.奧賽羅

8.王子復仇記

9.仲夏夜之夢

羅密歐與茱麗葉


 看更多

 

作者序

書窗共讀好時光
桂文亞


  喜歡看電影嗎?在劇院裡觀賞過舞臺劇、音樂劇、京劇或是話劇嗎?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先後在電影院看過莎士比亞原著改編成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馴悍記》;成年後也曾出入劇院,欣賞過京劇《竇娥冤》、《趙氏孤兒》和崑曲《西廂記》的演出,此外還包括以京劇形式搬演的莎翁戲劇《哈姆雷特》(也稱《王子復仇記》)及充滿歡樂夢幻趣味的兒童音樂劇《仲夏夜之夢》呢!


  《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和《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兩本書的出版,正是取材自經典戲劇的故事集。寫作動機來自我從小對戲劇表演及閱讀的興趣,其中最富挑戰性和感謝的,就是研讀期間,邀請摯友——戲劇學家汪其楣教授,指導閱讀中國戲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十個文言文劇本,並改寫成朗朗上口的白話文。


  首先,得讀懂這些有點難度的古文,然後從「落落長」的對白中,尋找重點改寫成白話文。其中第一個故事〈宦門子弟錯立身〉,是現存中國戲劇中最早的三個劇本之一,其他九個故事選自元朝,原著作者包括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鄭光祖的〈迷青鎖倩女離魂〉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故事〉等。


  這些劇本文字典雅生動,除了篇幅不短,難字及典故都特別多,除了截長取短,還要改寫成通暢流利又不「摻水」的白話文,此其時,就有賴汪其楣老師的豐富學養,對劇中角色予以分解疑,深入淺出的講解,不但增強了我的賞析能力,下筆也順暢起來了。


  相對於《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本集子,改寫相對輕鬆。


  莎士比亞一生寫過三十八個劇本,因為早有公論,選出十個代表作不難,除了四大悲劇《李爾王》、《馬克白》、《奧賽羅》和《王子復仇記》外,也不錯過《威尼斯商人》、《馴悍記》、《仲夏夜之夢》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些經典名篇的精采處,就是犀利幽默又優美的對白,處處藏著機鋒和哲思,對於人性的貪婪自私、權力慾望、仁慈博愛……多有著生動深刻的刻畫。當然,其中主要參考書籍包括了朱生豪先生和梁實秋先生的譯本,以及英國詩人、小說家查理.蘭姆(Charles+Lamb)為青少年改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文譯本和汪老師的指導。這兩本書完成後,曾先後在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由民生報出版。


  為了使本書內容更豐富完整,書中也介紹了莎士比亞生平,以及該時代劇場演出情況和演員服裝等資料,歷經多年,這套故事集又有了嶄新面世的機會,這不但肯定了閱讀中外經典名篇的意義和價值,也見證了自己「不忘初心」——至今仍堅守在兒童文學寫作及推廣的崗位上,心中滿是快慰和感謝!


導讀1
 
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愛看戲的人,該知道「戲」是怎麼開演?

 

  最早的人類,他們採擷、捕魚、狩獵,或者戰爭歸來,在營火旁手舞足蹈的述說經過,有時候也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用肢體表演的叫做「劇」,如果再加入唱歌的元素,就像是「歌劇」。

 

  在希臘,最早的表演場是一個人「獨秀」,如果他飾演一個王子,要呼喚所喜愛的公主,公主卻不在現場,該怎麼辦呢?他們在舞臺旁邊,安排一個五十人的歌唱團,代替「公主」,一同向王子回話。

 

  劇場裡有時候需要第二個角色,來與主角演出對手戲,可以是男女戀人、兄弟朋友,也可以是冤家敵人。最常見的搭檔,是一個聰明人欺負一個愚笨人,像隋、唐之間的「踏搖娘」、「參軍戲」;後來發展成「相聲」,如吳兆南、魏龍豪的演出。還有早期的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好萊塢《勞萊與哈台》、卡通《貓鼠兄弟》,以及《星際大戰》裡「阿圖」與「區皮歐」,也都是類似的組合。

 

  到了宋代,因應觀眾的渴望,從說唱的鼓子詞、諸宮調,加入南方戲的特色,有了故事、人物動作、歌曲唱腔,所以稱作「南戲」,延續到元、明兩代;而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劇本」,大部分都是經過明代刊刻流傳後,才成為定本。

 

  元代由於外族入主,個性比較強悍,感情表達直接而熱烈,他們不習慣南方緩慢的歌聲與節奏,因此限定戲的長度,並且加入北方音樂,演化成「雜劇」。

 

  「一本四折」,是「元雜劇」的固定形式。與希臘早期的表演類似,只有男主角(末)或女主角(旦)其中一人,才有唱詞,所以有「末本」、「旦本」的區分。其他的配角只有賓白,負責對話和表演而已。

 

  一齣戲為什麼要分為四折呢?會不會像是「起、承、轉、合」的鋪排呢?有時候在四折的前、中、後,加入「楔子」(嵌入家具卡榫上的小木片),來使故事銜接緊密。以〈竇娥冤〉為例,竇天章進京赴考,把女兒託給蔡婆,做為楔子;第一折,賽盧醫謀害蔡婆,為張驢兒父子所救,因此引狼入室;第二折,張驢兒想要藥死蔡婆,沒想到是自己的父親喝了毒藥;第三折,受冤屈的竇娥受刑;第四折,竇天章夜間審查案件,竇娥鬼魂出現,向父親申冤。可以知道,這是個「旦本」,由竇娥主唱。竇天章只有在楔子中唱了一句詞,以後就沒有再唱,算是個小插曲,不影響「規矩」。

 

  但是這些「規矩」隨著時代而演變,例如〈張生煮海〉,看似以龍女為主的「旦本」,不讓男主角開口唱歌,也有些遺憾,因此安排一折讓張生主唱,一折以男女對唱。到了王實甫的〈西廂記〉,他把故事拉長為「五本廿一折」,張生、鶯鶯能獨唱、對唱,連紅娘和長老的徒弟惠明,也加入「歌唱」的行列。顯然他是以「南戲」冗長委婉的特質,多個角色分擔唱工,羼入「元雜劇」當中。

 

  有關戲曲的表演,各代都有變異,到了現代「崑曲」或地方戲劇,也都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但所扮演的故事內容,還是一成不變啊!因此,本書作者桂文亞,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倫理、愛情觀念,來為我們編寫再創。

 

  桂文亞為少年讀者編寫的十篇故事,不僅保留元代戲劇的特質,還有個精緻的組合。首篇〈錯立身〉,寫官家子弟愛上的演戲的少女,不惜離家出走,跟著劇團演戲,備嘗辛苦,最後得到父親的諒解。藉由這則故事,打開進入元代戲曲的大門,還會讓人聯想日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大學生在旅行途中追隨劇團,只為了劇團中一個美麗的女孩。

 

  +〈張生煮海〉、〈倩女離魂〉,都是寫男女天真大膽的熱戀,不顧社會制度攔阻,連靈魂脫了竅,也要跟心愛的人在一起。俗語說:「愛到恰比慘死」,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改寫,原本是委婉含蓄沒有結果的愛情,藉著鶯鶯夜間聽琴和張生草橋店夜夢的情節,來表現兩人「心有所屬」,讓人覺得纏綿悱惻!

 

  〈秋胡戲妻〉雖然放棄妻子自殺的結局,改成母親以死要脅,讓妻子原諒了秋胡,但還是讓人生氣。秋胡為了事業離家多年,回家途中,竟然在桑園調戲女子,等回到家裡,才知道那女子原來就是自己的妻子。這是個家庭倫理劇吧!儘管妻子原諒了秋胡,觀眾和讀者可不輕饒他呀!

 

  有四個故事屬於社會劇。〈生金閣〉是包公夜審無頭鬼郭成,好不恐怖!〈虎頭牌〉寫出馬弁武人喝酒誤事的醜態,真真好笑!〈貨郎旦〉中,李彥和好色,導致家破,幸虧奶媽張三姑將七歲的孩子春郎交給完顏拈各,自己跟隨賣雜貨的老人學習說唱。十三年後,否極泰來,一家人神奇的相會,一定吊足大家的胃口。

 

  〈趙氏孤兒〉有春秋時代的歷史背景,很早就被翻譯成法文、英文而名揚海外。為了一個小嬰兒,屠岸賈追殺國內所有的嬰兒,這與埃及法老追捕新生兒的摩西情節極為類似,到底是誰抄誰?也說不準。

 

  桂文亞下筆謹慎,掌握純熟的語言,也精準的表現原作滋味。她喜歡說:「為孩子寫作,不要害怕文字太深。就像把東西擺高一點,讓孩子踮著腳尖才搆得到;得到了,反而珍貴。」我更相信,隨著年歲增長,重覆來看這十篇故事,可以愈看愈有心得。彷彿追日,每一天日出的勝景都不一樣,永遠有新鮮的感受!

 

導讀2
 
經典名作人人讀
張子樟 +閱讀推廣人

 

  英國文學大師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逝世已四百多年。他一生共寫了三十八部戲劇,早期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中期以悲劇為主,晚年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從推廣閱讀經典與培養欣賞文學作品風氣的角度來考量,莎士比亞的不朽名作是值得推薦給少年、兒童讀者閱讀的,然而就人生經歷和閱讀經驗而言,少年與兒童可能無法直接進入原典世界,必須借助於適當的改寫本,方能奏效。

 

  至今世人多把莎翁劇本的通俗化歸功於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Charles+Lamb,+1775+~1834)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Mary+Lamb,+1764~1847)。姊弟二人從三十八個劇本中選出二十種,改寫成可讀性很高的故事《莎士比亞名作選集》(Tales+from+Shakespeare)。弟弟負責四大悲劇:《李爾王》、《馬克白》、《奧塞羅》、《哈姆雷特》(又譯︰王子復仇記),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雅典的太門》六冊;姊姊則改寫其餘的十四冊:《暴風雨》、《仲夏夜之夢》、《錯中錯》、《馴悍記》、《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又譯︰美麗的謊言)、《冬天的故事》、《辛白林》、《終成眷屬》、《維洛那二紳士》、《一報還一報》、《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太爾親王配力克里斯》。姊弟二人對莎士比亞時代的語言和文學都很熟悉,他們盡量將原作語言的精華融入故事,文字深入淺出;經過剪裁、整理的情節,輪廓清楚鮮明,使小朋友讀起來容易明瞭。本書所選的十大經典故事,蘭姆姊弟改寫的版本也都有選入,確實具代表性。

 

  細讀莎士比亞的名作,往往會想到:為什麼故事中的主角永遠是皇室貴族,平民與卑微者則扮演永恆的配角或丑角?從某個特殊角度去思索,我們可以了解,在封建年代裡,教育並不普及,文盲特別多,識字成為一種特權。只有皇室貴族成員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他們有能力閱讀文字。為了教化一般百姓,借助舞臺劇的演出,多少可以達成教忠教孝的功能。但統治者沒有想到,戲劇演出會激發臺下觀眾去思考其他的問題:為什麼人生而不平等?為什麼人性如此醜陋?常人要如何力爭上游,才能造成社會階級的變遷?以現代傳播理論來說,觀賞戲劇演出也是一種閱讀方式,只不過當時居於上位者,沒有聯想到戲劇內涵會觸動某些現實問題的衍化。

 

  莎士比亞的劇本主要以成人為訴求對象,主題挖掘人性各個面向,因此,許多人性中的醜陋面,都一一呈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例如自私、貪婪、小氣、仇恨、兇殘等。關心傳播效果的有心之士,也許會擔心這些人性的醜陋面,充滿暴力兇殘的畫面,會不會給小讀者帶來過多的負面影響?其實這是杞人憂天。青少年在電子媒介薰陶下,心身早已練成百毒不侵。或許在他們眼中,莎士比亞故事中的種種,只不過是人生劇場中的小案例而已,何必大驚小怪?

 

  閱讀莎士比亞名作,當然有它的正面功能。故事藉由人性醜陋面、黑暗面的揭露,突顯並襯托出人性高貴面、光明面的可貴,例如友誼、堅貞、誠實、倫理、勇氣等。誠如蘭姆姊弟在原序所說的:「希望這些改寫過的故事,能教孩子們一切美好的、高貴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禮貌、仁慈、慷慨和有同情心的人。」這就是我們倡導閱讀經典名作的主因。年輕的讀者看完了,一定會認為這些故事足以豐富大家的想像,提高大家的品質,使他們拋棄一切自私的、唯利是圖的念頭,這些也正是我們自己的願望。希望年輕的讀者長大後,有機會細讀莎士比亞原典的時候,更會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莎士比亞的每個故事,都展示了評論家共同要求的人性的「普遍性」和「恆久性」,確實充滿了教人美德的範例。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