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目錄 +
繪本音樂童話2(全十冊,附讀小象)
《繪本音樂童話2》帶領孩子進入全新的閱讀體驗。閱讀不僅是眼睛所見、手所觸摸,更藉由耳朵所聽,來提升心所思辨、身所感受。一齣齣讓人百看不厭的經典劇作,我們邀請文字、插畫和音樂合力演奏,讓孩子透過細讀文字、欣賞圖畫、聆聽音樂,感受劇中角色豐沛真摯的情感,以及學會思辨人性黑暗與善良的真諦。
本套書集結《杜蘭朵公主》、《唐璜》、《三橘愛》、《費加洛婚禮》、《動物狂歡節》、《波西米亞人》、《吉賽爾》、《茶花女》、《浮士德》和《弄臣》,這十部廣為流傳的音樂劇、歌劇和芭蕾舞劇,多年來感動了無數大小朋友的心靈。我們使用深入淺出的優美文字將故事譯寫,搭配十位國際插畫名家精心繪製的圖畫,並邀請專業的配音員為孩子朗讀故事,相信孩子閱讀後,可以自信大聲的說:「啊,我終於知道音樂劇在演什麼了!」。
《杜蘭朵公主》
故事發生在一個不知年代的古老時期,有一位中國公主,她的祖先在昔日外邦入侵時遭受凌辱而死,為了雪恥復仇,她舉辦一場猜謎招親大會。如果參加的外邦王子全部答對,將成為中國駙馬,否則就得人頭落地。一位叫做卡拉富的王子,藏匿身分姓名前來挑戰成功,但公主卻反悔了!於是卡拉富以自己的姓名為題,也要公主猜,如果公主能在第二天黎明前答對,卡拉富願意任憑公主處置。公主為了知道謎底,竟然濫殺無辜,卡拉富憤怒難抑,上前揭去公主的冰冷面紗,並以熱烈的愛融化公主冰冷的心。
《唐璜》
唐璜是西班牙的傳奇情聖,英俊風流,總是周旋在不同女人之間。只要被他看上眼的,都想盡辦法追求。他曾誘惑一名將軍的女兒,並殺害她的父親;也試圖當著一名新郎面前,引誘新娘。此花心惡行,引起公憤,遭眾人追緝。他逃進一座墓園,遇到了一尊石像,然而石像就是先前被他刺殺的將軍。唐璜對於犯下的過錯沒有悔意,還邀請石像到家裡共進晚餐。最後,將軍石像伸手抓住唐璜,把他拖入冒著熊熊烈火的地獄深淵。
《三橘愛》
在一個不知名的神話年代裡,某位童話王國的王子得了奇怪的憂鬱症,如果繼續下去,王子可能會因此而喪命。國王為此十分擔心,而御醫們也束手無策。偏偏就在此時,狠心的女巫也對王子下了詛咒,要他前去某個國家盜取三顆橘子,並且愛上這三顆橘子,追隨這三顆橘子到天涯海角。
經過一番努力,王子和隨從順利偷到三顆橘子,但在返回王宮的途中,經過一座沙漠,而三顆原本小小的橘子,也變得比人還要大!他越走越口渴,越走越累,隨從首先忍不住,偷偷剝橘子,從橘子裡走出一位公主;公主直喊著口渴要喝水,隨從沒辦法,只好再剝開另一顆橘子,沒想到又跑出另外一個公主;二位公主沒過多久都因口渴而死去,隨從嚇得跑走了,而當王子剝開第三顆橘子時,裡面也走出來一位公主,王子愛上了美麗的公主,並決心好好保護她,經過一連串陰錯陽差的遭遇之後,王子與公主終於破解魔咒結了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王子的憂鬱症也因此不藥而癒了。
《費加洛婚禮》
這部作品可算是《塞維利亞理髮師》的續集。在前部歌劇,公爵靠著費加洛的幫忙,成功追到美女羅吉娜,並與她結婚。而此劇一開始,費加洛即將和公爵的女僕蘇珊娜結婚。但是「愛追美女、風流成性」的公爵卻也喜歡漂亮的蘇珊娜,不想讓兩人結婚。受不了公爵的死纏爛打,蘇珊娜、公爵夫人和費加洛聯合策劃一場計謀,要好好教訓公爵。兩位美女互相假扮成彼此,由假蘇珊娜引誘公爵,然後再揭穿此騙局。最後,公爵跪地苦求夫人原諒自己的不忠。
《動物狂歡節》
一年一度的動物狂歡節來臨了!這可是一大盛事,所有的動物都準備好自己的拿手才藝,想在獅大王面前好好表現一番。急性子的鴕鳥是本次的主持人,負責掌控表演時間和現場秩序。節目內容儘管千奇百怪,卻相當精彩:母雞表演下蛋、驢子表演打滾、大象跳芭蕾舞「震」動舞台、一群小鳥示範織鳥巢、天鵝展現優雅的舞姿……甚至連祖先級的化石也來獻上一段舞。獅大王非常滿意這次的表演,大家盡情的歌舞玩樂,度過一個快樂的狂歡節。
《波西米亞人》
故事的主角是1830年代四位年輕窮酸的藝術家,他們擠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公寓的破舊小閣樓裡,每天除了尋找創作靈感外,倒也還樂天知命的過著貧苦的生活。其中穿插了兩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分別是詩人魯道夫與繡花女工咪咪,以及畫家馬加羅與女售貨員慕賽特這兩對小冤家。咪咪與魯道夫的相遇,可說是一見鍾情,那是在耶誕節前夕的夜晚,咪咪到魯道夫的住處借燭火,但因體力不支差點昏倒,兩人情不自禁產生了愛意。但這段感情,終究因為貧窮和咪咪因病過世,而以悲劇收場。
《吉賽爾》
吉賽爾是位天真美麗的姑娘,住在一個純樸的村莊。她很喜歡跳舞,準備在一年一度的酒神節上表演。有一天,一位年輕的伯爵阿爾巴特經過,被吉賽爾的舞姿吸引。他忘了自己有婚約的承諾,假扮成農夫,改名為勞伊斯;吉賽爾與他相戀,兩人互許終身。酒神節來臨,一個公爵家族正好經過村莊,與村民們一起同樂,歡喜慶祝。想不到,公爵的女兒正是阿爾巴特的未婚妻!阿爾巴特的謊言被戳破,吉賽爾過於震驚悲痛,離開了人世,被葬在森林深處的一座墓園。
夜晚來臨,墓園裡的幽靈被月光喚醒,在森林遊蕩。這些幽靈生前是年輕的少女,但她們有著相同的遭遇——被不忠的男人拋棄。吉賽爾是其中之一。阿爾巴特來到吉賽爾的墓前懺悔,吉賽爾雖然悲傷憤怒,但還是原諒了他。可是,其他憤怒的幽靈卻無法原諒阿爾巴特,一直追趕著他。吉賽爾用跳舞阻擋幽靈少女的追緝,幫助她深愛的男人逃離森林。
《茶花女》
薇奧麗是巴黎知名的交際花,她美得如一朵純白嬌豔的山茶花,許多貴族男士皆為她的美貌傾倒。在一個宴會上,薇奧麗遇見一位富農的兒子阿弗列德。阿弗列德的深情告白,打動了薇奧麗,她決定離開奢靡繁華的巴黎,與相愛的他一起在鄉下生活。兩人雖然幸福,卻遭遇阻礙。為了維持家計,薇奧麗得變賣珠寶;阿弗列德的父親反對兩人相戀,認為薇奧麗的低微身世,讓家族蒙羞。種種挫折,使薇奧麗悲傷的離去。
阿弗列德為了追回她,來到巴黎,卻發現心愛的女人已另結新歡,憤而當眾羞辱她。薇奧麗心碎不已,生了重病。後來,阿弗列德得知她的苦衷,請求原諒時,卻發現薇奧麗身體非常虛弱,像朵飄零的山茶花,倒在他的懷中,離開人世。
《浮士德》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下了一個賭注,賭學識淵博的浮士德博士能否抵抗魔鬼的誘惑,不隨之沈淪慾望的無底深淵。魔鬼引誘浮士德簽下出賣靈魂的條約:魔鬼願意在人間當浮士德的奴僕,給他青春、財富、和權勢,但浮士德死後必須與它到地獄,做它的奴僕。首先,浮士德得到了愛情,與夢中情人葛瑞仙相戀。可是女方的哥哥反對,在一場決鬥中,被浮士德刺殺。之後,浮士德逃避愛情的沈痛,轉而追求財富和權勢。他替國王擊退敵軍,得到一大片土地和數不盡的金錢。但是浮士德發現,雖然他變得富有,卻一點也不快樂;與魔鬼的契約,讓他喪失了自己的靈魂,還做了許多壞事。浮士德向神懺悔,神原諒了他,把他帶回天堂。
《弄臣》
故事發生在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曼督公爵風流花心,流連於女色;雷果多是曼督公爵的弄臣,擅長拍馬屁,深得主人喜愛。雷果多在外仗著公爵的權勢,狐假虎威,但是一回到家,則變成仁慈的父親,疼愛他的寶貝女兒吉爾達。
一天,幾位長期被雷果多欺負的貴族,綁架了吉爾達,獻給曼督公爵。雖然雷果多成功救回愛女,但她已經愛上風流的公爵。雷果多無法接受,決定買通殺手,密謀殺害曼督公爵。吉爾達得知父親的計謀,決定犧牲自己,挽救心愛男人的性命。當雷果多打開殺手裝著屍體的麻布袋,發現裡面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哀痛的放聲大哭,但悲劇已無法挽回。
text_isbn 4713269120469
作者: 卡洛戈齊, 達朋特, 聖桑, 亨利米爾傑, 歌提耶, 小仲馬, 歌德, 雨果
譯者:郭恩惠,蔡書璿,柯倩華,郭雪貞,殷麗君,陳怡芬,黃聿君,彭子宸
繪者:克莉絲汀娜,安潔蕾蒂,高達辛絲嘉,莎特拉,瓦倫提尼,貝諾許,佛米娜,瑪拉賽芮,伯特,亞莉珊卓
出版社:格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26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翻開繪本音樂童話,一齣齣經典音樂劇在紙上舞台熱鬧開演!
★獻給喜愛音樂與文學的孩子,十部最動人心弦的音樂童話!
★十位國際知名插畫家聯手詮釋,獻上豐富絢麗的文學與藝術饗宴!
★套書組合附贈《讀小象READ TO ME》,以優美的聲音搭配音樂劇的古典樂曲,為孩子朗讀故事。
★獻給喜愛音樂與文學的孩子,十部最動人心弦的音樂童話!
★十位國際知名插畫家聯手詮釋,獻上豐富絢麗的文學與藝術饗宴!
★套書組合附贈《讀小象READ TO ME》,以優美的聲音搭配音樂劇的古典樂曲,為孩子朗讀故事。
《繪本音樂童話2》帶領孩子進入全新的閱讀體驗。閱讀不僅是眼睛所見、手所觸摸,更藉由耳朵所聽,來提升心所思辨、身所感受。一齣齣讓人百看不厭的經典劇作,我們邀請文字、插畫和音樂合力演奏,讓孩子透過細讀文字、欣賞圖畫、聆聽音樂,感受劇中角色豐沛真摯的情感,以及學會思辨人性黑暗與善良的真諦。
本套書集結《杜蘭朵公主》、《唐璜》、《三橘愛》、《費加洛婚禮》、《動物狂歡節》、《波西米亞人》、《吉賽爾》、《茶花女》、《浮士德》和《弄臣》,這十部廣為流傳的音樂劇、歌劇和芭蕾舞劇,多年來感動了無數大小朋友的心靈。我們使用深入淺出的優美文字將故事譯寫,搭配十位國際插畫名家精心繪製的圖畫,並邀請專業的配音員為孩子朗讀故事,相信孩子閱讀後,可以自信大聲的說:「啊,我終於知道音樂劇在演什麼了!」。
《杜蘭朵公主》
故事發生在一個不知年代的古老時期,有一位中國公主,她的祖先在昔日外邦入侵時遭受凌辱而死,為了雪恥復仇,她舉辦一場猜謎招親大會。如果參加的外邦王子全部答對,將成為中國駙馬,否則就得人頭落地。一位叫做卡拉富的王子,藏匿身分姓名前來挑戰成功,但公主卻反悔了!於是卡拉富以自己的姓名為題,也要公主猜,如果公主能在第二天黎明前答對,卡拉富願意任憑公主處置。公主為了知道謎底,竟然濫殺無辜,卡拉富憤怒難抑,上前揭去公主的冰冷面紗,並以熱烈的愛融化公主冰冷的心。
《唐璜》
唐璜是西班牙的傳奇情聖,英俊風流,總是周旋在不同女人之間。只要被他看上眼的,都想盡辦法追求。他曾誘惑一名將軍的女兒,並殺害她的父親;也試圖當著一名新郎面前,引誘新娘。此花心惡行,引起公憤,遭眾人追緝。他逃進一座墓園,遇到了一尊石像,然而石像就是先前被他刺殺的將軍。唐璜對於犯下的過錯沒有悔意,還邀請石像到家裡共進晚餐。最後,將軍石像伸手抓住唐璜,把他拖入冒著熊熊烈火的地獄深淵。
《三橘愛》
在一個不知名的神話年代裡,某位童話王國的王子得了奇怪的憂鬱症,如果繼續下去,王子可能會因此而喪命。國王為此十分擔心,而御醫們也束手無策。偏偏就在此時,狠心的女巫也對王子下了詛咒,要他前去某個國家盜取三顆橘子,並且愛上這三顆橘子,追隨這三顆橘子到天涯海角。
經過一番努力,王子和隨從順利偷到三顆橘子,但在返回王宮的途中,經過一座沙漠,而三顆原本小小的橘子,也變得比人還要大!他越走越口渴,越走越累,隨從首先忍不住,偷偷剝橘子,從橘子裡走出一位公主;公主直喊著口渴要喝水,隨從沒辦法,只好再剝開另一顆橘子,沒想到又跑出另外一個公主;二位公主沒過多久都因口渴而死去,隨從嚇得跑走了,而當王子剝開第三顆橘子時,裡面也走出來一位公主,王子愛上了美麗的公主,並決心好好保護她,經過一連串陰錯陽差的遭遇之後,王子與公主終於破解魔咒結了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王子的憂鬱症也因此不藥而癒了。
《費加洛婚禮》
這部作品可算是《塞維利亞理髮師》的續集。在前部歌劇,公爵靠著費加洛的幫忙,成功追到美女羅吉娜,並與她結婚。而此劇一開始,費加洛即將和公爵的女僕蘇珊娜結婚。但是「愛追美女、風流成性」的公爵卻也喜歡漂亮的蘇珊娜,不想讓兩人結婚。受不了公爵的死纏爛打,蘇珊娜、公爵夫人和費加洛聯合策劃一場計謀,要好好教訓公爵。兩位美女互相假扮成彼此,由假蘇珊娜引誘公爵,然後再揭穿此騙局。最後,公爵跪地苦求夫人原諒自己的不忠。
《動物狂歡節》
一年一度的動物狂歡節來臨了!這可是一大盛事,所有的動物都準備好自己的拿手才藝,想在獅大王面前好好表現一番。急性子的鴕鳥是本次的主持人,負責掌控表演時間和現場秩序。節目內容儘管千奇百怪,卻相當精彩:母雞表演下蛋、驢子表演打滾、大象跳芭蕾舞「震」動舞台、一群小鳥示範織鳥巢、天鵝展現優雅的舞姿……甚至連祖先級的化石也來獻上一段舞。獅大王非常滿意這次的表演,大家盡情的歌舞玩樂,度過一個快樂的狂歡節。
《波西米亞人》
故事的主角是1830年代四位年輕窮酸的藝術家,他們擠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公寓的破舊小閣樓裡,每天除了尋找創作靈感外,倒也還樂天知命的過著貧苦的生活。其中穿插了兩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分別是詩人魯道夫與繡花女工咪咪,以及畫家馬加羅與女售貨員慕賽特這兩對小冤家。咪咪與魯道夫的相遇,可說是一見鍾情,那是在耶誕節前夕的夜晚,咪咪到魯道夫的住處借燭火,但因體力不支差點昏倒,兩人情不自禁產生了愛意。但這段感情,終究因為貧窮和咪咪因病過世,而以悲劇收場。
《吉賽爾》
吉賽爾是位天真美麗的姑娘,住在一個純樸的村莊。她很喜歡跳舞,準備在一年一度的酒神節上表演。有一天,一位年輕的伯爵阿爾巴特經過,被吉賽爾的舞姿吸引。他忘了自己有婚約的承諾,假扮成農夫,改名為勞伊斯;吉賽爾與他相戀,兩人互許終身。酒神節來臨,一個公爵家族正好經過村莊,與村民們一起同樂,歡喜慶祝。想不到,公爵的女兒正是阿爾巴特的未婚妻!阿爾巴特的謊言被戳破,吉賽爾過於震驚悲痛,離開了人世,被葬在森林深處的一座墓園。
夜晚來臨,墓園裡的幽靈被月光喚醒,在森林遊蕩。這些幽靈生前是年輕的少女,但她們有著相同的遭遇——被不忠的男人拋棄。吉賽爾是其中之一。阿爾巴特來到吉賽爾的墓前懺悔,吉賽爾雖然悲傷憤怒,但還是原諒了他。可是,其他憤怒的幽靈卻無法原諒阿爾巴特,一直追趕著他。吉賽爾用跳舞阻擋幽靈少女的追緝,幫助她深愛的男人逃離森林。
《茶花女》
薇奧麗是巴黎知名的交際花,她美得如一朵純白嬌豔的山茶花,許多貴族男士皆為她的美貌傾倒。在一個宴會上,薇奧麗遇見一位富農的兒子阿弗列德。阿弗列德的深情告白,打動了薇奧麗,她決定離開奢靡繁華的巴黎,與相愛的他一起在鄉下生活。兩人雖然幸福,卻遭遇阻礙。為了維持家計,薇奧麗得變賣珠寶;阿弗列德的父親反對兩人相戀,認為薇奧麗的低微身世,讓家族蒙羞。種種挫折,使薇奧麗悲傷的離去。
阿弗列德為了追回她,來到巴黎,卻發現心愛的女人已另結新歡,憤而當眾羞辱她。薇奧麗心碎不已,生了重病。後來,阿弗列德得知她的苦衷,請求原諒時,卻發現薇奧麗身體非常虛弱,像朵飄零的山茶花,倒在他的懷中,離開人世。
《浮士德》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下了一個賭注,賭學識淵博的浮士德博士能否抵抗魔鬼的誘惑,不隨之沈淪慾望的無底深淵。魔鬼引誘浮士德簽下出賣靈魂的條約:魔鬼願意在人間當浮士德的奴僕,給他青春、財富、和權勢,但浮士德死後必須與它到地獄,做它的奴僕。首先,浮士德得到了愛情,與夢中情人葛瑞仙相戀。可是女方的哥哥反對,在一場決鬥中,被浮士德刺殺。之後,浮士德逃避愛情的沈痛,轉而追求財富和權勢。他替國王擊退敵軍,得到一大片土地和數不盡的金錢。但是浮士德發現,雖然他變得富有,卻一點也不快樂;與魔鬼的契約,讓他喪失了自己的靈魂,還做了許多壞事。浮士德向神懺悔,神原諒了他,把他帶回天堂。
《弄臣》
故事發生在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曼督公爵風流花心,流連於女色;雷果多是曼督公爵的弄臣,擅長拍馬屁,深得主人喜愛。雷果多在外仗著公爵的權勢,狐假虎威,但是一回到家,則變成仁慈的父親,疼愛他的寶貝女兒吉爾達。
一天,幾位長期被雷果多欺負的貴族,綁架了吉爾達,獻給曼督公爵。雖然雷果多成功救回愛女,但她已經愛上風流的公爵。雷果多無法接受,決定買通殺手,密謀殺害曼督公爵。吉爾達得知父親的計謀,決定犧牲自己,挽救心愛男人的性命。當雷果多打開殺手裝著屍體的麻布袋,發現裡面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哀痛的放聲大哭,但悲劇已無法挽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原著:卡洛戈齊(Carlo Gozzi, 1720-1806)
卡洛戈齊是義大利劇作家,年輕時曾經從軍,後來返回威尼斯,發表了數篇諷刺劇作,贏得幽默劇作家的名聲。他支持傳統的義大利喜劇,於1761年發表《三橘愛》喜劇,並藉以嘲諷競爭對手卡洛哥爾多尼的法式劇作。這部喜劇使用童話題材,充滿幻想和離奇的元素,相當受到觀眾喜愛。之後,卡洛戈齊創作一系利的童話劇,獲得許多讚賞,《杜蘭朵公主》是其中之一,德國著名詩人席勒亦將其譯成德文。
作曲家 :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雖然一生只創作了十二齣歌劇,但幾乎每一齣都是嘔心瀝血的傑作。他的三大歌劇早已成為全球各大歌劇院基本的戲碼,而他如此受歡迎,是因為他不但以音樂作為表達情感的工具,還完全掌握了戲劇的要素。歌劇中為滿足觀眾而設的通俗愛情場景,在普契尼的筆下,充滿了強烈的音樂個性而不落窠臼。尤其他擅長由女性觀點來創作,更常激起觀眾的強烈反應。普契尼是歌劇的愛情魔術師,他在音樂中注入了愛情,讓音樂有了生命。
普契尼為了寫作《杜蘭朵公主》,總共花費了四年的時間,但他還來不及完成,就與世長辭了,但他一直到最後停止呼吸時,都還念念不忘要完成這部歌劇。最後是由他的學生根據他留下的36頁手稿,補寫出二重唱和最後一幕,才完成了全劇。
原著:達朋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達朋特是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詞家,也是一位詩人。他從小由神父收養,接受神職人員的訓練,卻因為無法嚴守教會紀律,好女色,且喜愛創作充滿想像力的詩歌,被教會視為異教分子而逐出。他對文字極具天分,曾以教授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文學維生,後來進入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擔任編劇。達朋特和許多音樂家合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和莫札特合作推出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唐璜》和《女人皆如此》,被後人譽為歌劇史上的三大喜歌劇。
只有當傑出的作曲家遇到傑出的作詞家,才能激盪出偉大的歌劇,光有其中之一是不夠的。達朋特的作詞和編劇,替原著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他曾說過:「我就像是一個畫家,試圖用更鮮豔、更熱情的色彩替戲劇上色,卻讓觀眾能打開不一樣的視野!」
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莫札特是音樂史上罕見的天才,從小他的父親就苦心培養他各項音樂才能,並帶著他和姊姊巡迴歐洲各地,展現他們的音樂才華。莫札特四歲開始學琴,五歲作曲,六歲那年秋天,他受邀在奧國皇帝和公主前表演,只見他不慌不忙坐在鋼琴前,舉起小手彈奏出美妙的音樂,從此贏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莫札特短短三十六歲的一生中,竟創造出六百餘首各種體裁形式的樂曲,直到今日仍深受人們喜愛,這樣的紀錄尚無人超越。
《唐璜》是莫札特於1787年在布拉格完成的兩幕歌劇,據說這位音樂天才在演出的前一天清晨,才熬夜完成這齣歌劇的序曲,當時他要求陪在一旁的妻子不斷講故事、說笑話給他聽,以免他抵擋不住睡眠的誘惑,因此這整部序曲是在十分愉快的氣氛下完成的。
《唐璜》主要取材自十四世紀西班牙傳奇人物唐璜的故事,劇中巧妙地融入超自然力量的情節,並且特別重視人物心理的描寫,每個角色都可被視為人性的典型,這齣劇也為十九世紀大放光彩的音樂心理劇奠定了基礎。
原著:卡洛戈齊(Carlo Gozzi, 1720-1806)
卡洛戈齊是義大利劇作家,年輕時曾經從軍,後來返回威尼斯,發表了數篇諷刺劇作,贏得幽默劇作家的名聲。他支持傳統的義大利喜劇,於1761年發表《三橘愛》喜劇,並藉以嘲諷競爭對手卡洛哥爾多尼的法式劇作。這部喜劇使用童話題材,充滿幻想和離奇的元素,相當受到觀眾喜愛。之後,卡洛戈齊創作一系利的童話劇,獲得許多讚賞,《杜蘭朵公主》是其中之一,德國著名詩人席勒亦將其譯成德文。
作曲者:普羅高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生於十九世紀末的蘇俄作曲者普羅高菲夫,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父親是一位農業工程師;母親則是優秀的鋼琴家,自然也成了他的啟蒙音樂老師。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在音樂上展露出不凡的天才,五歲時就能譜寫鋼琴小品,九歲時完成生平第一部歌劇。普羅高菲夫在1918~1932年間因政治因素流亡國外,在各國間巡迴及創作,返國後便更確定將傳統民族題材融入現代音樂的作曲風格。
《三橘愛》傳說是普羅高菲夫在逃亡的路上,根據義大利童話所構思的。劇中處處充滿象徵的意象,在荒謬可笑的童話情節中,流露著對政治、人生的辛辣諷刺。而劇中音樂的結構、節奏皆充滿現代感,充分表現他現代主義的風格。
原著:達朋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達朋特是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詞家,也是一位詩人。他從小由神父收養,接受神職人員的訓練,卻因為無法嚴守教會紀律、女色,且喜愛創作充滿想像力的詩歌,被教會視為異教分子而逐出。他對文字極具天分,曾以教授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文學維生,後來進入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擔任編劇。達朋特和許多音樂家合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和莫札特合作推出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唐璜》和《女人皆如此》,被後人譽為歌劇史上的三大喜歌劇。
當傑出的作曲家遇到傑出的作詞家時,才能激盪創作出偉大的歌劇,光只有其一是不夠的。達朋特的作詞和編劇,替原著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他曾說過:「我就像是一個畫家,試圖用更鮮豔、更熱情的色彩替戲劇上色,卻讓觀眾能打開不一樣的視野!」
原者/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聖桑生於巴黎,他六歲時開始作曲,十一歲便公開演奏,成為鋼琴家。他靠著自己的學習和苦練,考進巴黎音樂學院,十七歲時便獲得管風琴首獎。聖桑自1853年起,先後擔任巴黎聖梅瑞教堂、馬德萊娜教堂的管風琴師,李斯特稱聖桑為「世界上最好的管風琴家」。他從1877年退休之後,便專心從事作曲、演奏自己的作品。他的音樂表現出機智細膩、幽雅又深邃的法國文藝精神。
聖桑的作品豐富多樣,包括歌劇、鋼琴曲、室內樂、管弦樂、獨唱曲,甚至還有散文、詩等文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動物狂歡節》樂器組曲,甚至成為孩子們專屬的古典樂,其中「天鵝」一曲更成為大提琴著名的獨奏曲。其他如大象、布穀鳥、袋鼠等動物也描繪得維妙維肖,讓人聽了都忍不住扮演起來呢!
原著:亨利米爾傑(Henri Murger, 1822-1861)
亨利米爾傑是法國小說家和詩人。他的一生短暫且生活貧困,曾住在一個巴黎閣樓,和幾位好友組成「飲水者」俱樂部(the Water-Drinkers),因為他們窮得買不起酒。他的著作主要是悲劇,並在悲傷、痛苦的情感中結合幽默。最著名的作品是《波西米亞人》,內容是依據自己的貧窮生活經歷寫成。
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雖然一生只創作了十二齣歌劇,但幾乎每一齣都是嘔心瀝血的傑作。他的三大歌劇早已成為全球各大歌劇院基本的戲碼,而他如此受歡迎,是因為他不但以音樂作為表達情感的工具,還完全掌握了戲劇的要素。歌劇中為滿足觀眾而設的通俗愛情場景,在普契尼的筆下,充滿了強烈的音樂個性而不落窠臼。尤其他擅長由女性觀點來創作,更常激起觀眾的強烈反應。普契尼是歌劇的愛情魔術師,他在音樂中注入了愛情,讓音樂有了生命。
在普契尼的作品中,《波西米亞人》是旋律最豐富、戲劇效果最吸引人的一部,因此有評論家說它是普契尼最好的作品。全劇中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偉大的英雄人物,卻蘊含了最深刻平實的情感。然而,這齣歌劇在1896年2月1日於義大利杜林首演時,得到的評價卻相當殘酷:「《波西米亞人》的音樂太膚淺,既不能留給聽眾深刻的印象,也不會在歌劇歷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跡。」當時的樂評人大概想不到,一直到今天,《波西米亞人》還是最受歡迎的歌劇,而劇中魯道夫與咪咪二個角色,則是歌唱家最鍾愛的角色之一呢!
原著:歌提耶(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
歌提耶是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作家和文藝批評家,其創作深受浪漫主義的影響,倡導「為藝術而藝術」。他反對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問題,主張藝術的價值在於其完美的形式,藝術家的任務在於表現形式美。除了文學創作,歌提耶一生做最多的工作是為報刊、雜誌撰寫報導和評論文章。這個機會讓他接觸上流社會,建立在藝術圈的人脈。他的文藝批評獲得許多重視和肯定,在當時的文壇是具影響力的藝術評論編輯。
歌提耶推崇浪漫芭蕾,在其創作的芭蕾舞劇中融入許多浪漫元素,最著名的劇作是《吉賽爾》,該劇由當時知名的舞者葛麗絲(Carlotta Grisi)扮演女主角。
作曲者:阿道夫亞當(Adolphe Adam, 1803-1856)
提起芭蕾舞音樂,阿道夫亞當可說是獨領風騷的當代大師。他蘊含詩意的創作、彈性多樣的風格,帶領芭蕾舞音樂到前所未有的境界。阿道夫亞當的父親是音樂教授,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音樂洗禮,後來更受到當時父親的學生哈洛德(Ferdinand Herold)的影響(芭蕾舞劇《園丁的女兒》作曲家),決心為戲劇創作音樂,並以二十歲不到的年齡,就為巴黎輕歌舞劇譜曲。終其一生為四十齣歌劇、十四齣芭蕾舞劇與無數齣輕歌劇和輕歌舞劇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曲。
十九世紀前葉,歐洲興起浪漫主義運動,這股風潮不僅影響當時的文學與藝術,也深深影響音樂。《吉賽爾》就是極具代表性的浪漫時期芭蕾舞劇,當時的作曲家阿道夫亞當、編舞大師朱利斯培羅(Jules Perrot)和尚可瑞里(Jean Coralli)以及劇作家兼詩人歌提耶(Theophile Gautier),都是浪漫時期的頂尖大師。《吉賽爾》完美的結合了詩、音樂與舞蹈,呈現極具深度、又發人深省的愛情世界,並將女性對愛情深沈的渴望,以及為愛奉獻一切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阿道夫在劇中所創作的音樂格調新穎,充滿旋律美和戲劇性,充分體現浪漫主義的意境。他並首次在芭蕾舞音樂中使用以主題旋律貫穿整齣戲劇的手法,後來芭蕾舞音樂紛紛仿效沿用。《吉賽爾》1841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演出至今,依舊是芭蕾舞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劇碼,而女主角吉賽爾也成為日後所有芭蕾舞女伶最終的目標。
原著: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小仲馬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最著名的作品是《茶花女》。其父親大仲馬也是法國知名文學家,代表作有《三劍客》、《基督山伯爵》。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年幼時常常被同儕欺負,這樣的生活經歷使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對社會底層弱者的同情。小仲馬的劇作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多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反應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腐敗。
《茶花女》的靈感源於小仲馬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年輕時期的小仲馬對巴黎交際名花瑪麗.杜普勒絲(Marie Duplessis)一見鍾情,兩人熱戀。但是,瑪麗已經習慣了充滿珠寶美酒、光鮮亮麗的奢華生活,身邊也不時圍繞著被她的美貌吸引的貴族男士。小仲馬雖然深愛著瑪麗,但無法接受她與其他男子來往,最後寫了一封分手信,從此不再相見。後來,瑪麗染上肺結核,咳血不止,於23歲的青春年華病逝。悲痛萬分的小仲馬創作了《茶花女》,並以瑪麗最喜歡的山茶花為劇命名,紀念兩人的愛情。
作曲者: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威爾第出生於義大利,有「義大利歌劇之父」之稱。他一生創作了三十餘齣的歌劇,體現了音樂的熱情、力量和戲劇性。他認為旋律是人類情感最直接的表現,聲樂能夠刻劃人物,樂器旨在烘托氣氛。
威爾第從小就展現過人的作曲天賦,可是他的音樂之路卻未因此比較順遂。他曾經被米蘭音樂學院拒絕於門外,也曾因為妻兒相繼過世的打擊,而一度消沈;不過這些都沒有讓他從此對命運低頭,反而越挫越勇。1842年,史卡拉歌劇院演出《那布果》,演出之後讓飽受奧國虐政的義大利同胞發自內心的認同,得以宣洩壓抑許久的情感,群眾為之瘋狂喝采,威爾第也一夕成名。
1851年到1852年冬,威爾第和第二任妻子朱塞佩納(Giuseppina)暫居巴黎,他在那裡碰巧看到小仲馬的新作《巴黎茶花女軼事》。威爾第隨即為這部戲劇譜寫音樂。當《茶花女》在芬尼斯歌劇院首演時,由於當時找的女高音身材肥胖,根本不符合薇奧麗肺病纏身的形象,令人大失所望,票房也奇差無比。但是威爾第在得知首演失敗後,說:「《茶花女》昨晚是個徹底的失敗。這究竟是我的錯,還是演員的錯?時間會證明一切。」他重新修改了部分橋段,並找到恰當的女高音來演出,果然大受歡迎,《茶花女》從此也成為威爾第的不朽名作之一。
原著: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語文學界最重要的大文豪。他最有名的一部戲劇,就是《浮士德》(Faust)。他耗費近一生時間,致力於這部劇作,歷經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共有二部:1808年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Faust I)」,和1832年於歌德死後出版的「浮士德第二部(Faust II)」。
浮士德是歐洲中世紀傳說中一位著名人物,常被引用在許多作品中,歌德的《浮士德》被視為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因為他賦予該角色深刻的人格寓意。
作曲者:古諾(Charles-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國音樂家古諾出生於巴黎,自幼即具有音樂天分,他的音樂教育啟蒙於鋼琴家的母親,很早就立志成為一位作曲家。成年後他先投入哲學的領域,然後才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作曲。在入學的第三年,他以一部清唱劇初試啼音,得到羅馬作曲大獎,得以赴義大利進修與歐洲各地遊學。在這段期間,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浮士德》法文譯本一直伴隨著他,凡人被魔鬼誘惑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他還曾造訪歌德的故居,將《浮士德》改編成歌劇的念頭就此興起。
返回巴黎後,古諾並未投入歌劇創作。他研讀神學並進入修道院擔任神職,直到決定放棄宗教生活後,他才開始積極創作歌劇。但由於這段擺盪在宗教與世俗的經歷,古諾早期的歌劇創作還是擺脫不了宗教色彩,並不受一般觀眾歡迎。直到 1859年,他嘗試改變路線,終於推出了《浮士德》,從此一鳴驚人。這部結合優美旋律與豐沛和聲的歌劇,成為古諾至今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其後,他的歌劇作品都真實傳遞各種人生的悲劇,劇情的特徵、音樂表現的手法,成了法國歌劇的特色,對法國音樂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成為第一位真正將技巧、劇院、群眾結合在一起的法國歌劇作曲家。
古諾自己怎麼看待《浮士德》這部作品呢?他曾說:「這是我最成功的一部劇院作品,但是否就是我最好的作品呢?我不能這麼說。」他的《浮士德》歌劇版本,在人物的性格刻劃上與歌德的原著有些出入,但是這沒有降低它在法國歌劇史上的重要性。英國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評述過古諾的《浮士德》:「在皇家歌劇院演出的戲碼中,再也沒有比這部歌劇更好的作品了」。這些話絕非誇大其詞,因為在1863年到1911年間,《浮士德》每年都被列入英國皇家歌劇院(Covent Garden Royal Opera House)的劇碼。由這點可知,古諾的《浮士德》在十九世紀的後半期,是多麼受到歡迎與重視。
原著: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
雨果是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法國文學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一生創作許多經典作品,涵蓋詩歌、小說和劇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說《鐘樓怪人》和《悲慘世界》。雨果認為「浪漫主義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推崇創作的自由,不應模仿且不應受規則典範拘束。在此條件下,作者的才華能夠充分發揮,以真實的情感描繪現實生活。《悲慘世界》即是浪漫與現實的結合,雨果從窮人被壓迫的角度表達對政治、社會的不滿;而在人物的情感刻劃、劇情的精心設計上,流露出創作者的浪漫情懷和豐富想像。雨果的作品時常表現善與惡的對比,藉以傳達他的中心思想——用愛、善良和仁慈去改變社會。
作曲者: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出生於義大利,有義大利歌劇之父之稱。他一生創作了三十餘齣的歌劇,體現了音樂的熱情、力量和戲劇性。他認為旋律是人類情感最直接的表現,聲樂能夠刻劃人物,樂器旨在烘托氣氛。威爾第從小就展現過人的作曲天賦,可是他的音樂之路卻未因此比較順遂。他曾經被米蘭音樂學院拒絕於門外,也曾因為妻兒相繼過世的打擊,而一度消沈;不過這些都沒有讓他從此對命運低頭,反而越挫越勇。1842年,史卡拉歌劇院演出《那布果》,演出之後讓飽受奧國虐政的義大利同胞發自內心的認同,得以宣洩壓抑許久的情感,群眾為之瘋狂喝采,威爾第也一夕成名。
《弄臣》是威爾第沈潛多年之作,取材自雨果的《國王取樂》(Le Roi S’Amuse),該劇僅上演一次,就因為部份情節影射當時的法國國王菲利普,而遭禁演。威爾第最初將這齣歌劇命名為《詛咒》(La Maledizione),整個故事充滿了復仇、詛咒、謀殺與諷刺。1851年,《弄臣》在威尼斯費尼契歌劇院舉行首演。曾經有人質疑《弄臣》過度顯露人性醜陋的一面,且劇末弄臣良心發現,卻還是得遭受失去女兒的哀慟,這樣的劇情一點建設性也沒有。但威爾第卻認為,人心本來就存有善惡兩面,生命本來就不是單純的選擇。如此貼近人性的故事,使得這齣歌劇上演以來,經歷了一百五十個年頭,掌聲從來也沒有停歇過。
繪者簡介
克莉絲汀娜(Christina Rinalidi)
1966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克莉絲汀娜畢業於米蘭Brera美術學院後,繼續進修插畫、漫畫和多媒體創作,自1989年開始她的自由插畫家生涯,並於1992年擔任美術和插畫老師。作品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
克莉絲汀娜原本一向擅長運用炭筆和鉛筆作畫,為了完成這個以中國為背景的歌劇故事,她還特別下工夫研究京劇的造型、色彩,再配合她優雅流暢的線條,讓整部作品充滿了古典的味道。
安潔蕾蒂(Roberta Angeletti)
1964年出生於義大利。在進入藝術學校修習繪畫及雕刻前,她曾經擔任教職。1995年時,決定成為一位專職的插畫家,專注於為孩童們創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她擅長的技法是使用混合粉性蠟筆和水墨,再輔以刮擦的技巧,露出多層次的線條和色彩,讓色彩濃厚的畫面布滿生動的肌理紋路,顯得張力十足。安潔蕾蒂的作品風格獨特,特別受到兒童的歡迎,曾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和「聯合國兒童救援基金會(UNICEF)最佳選書」。
對安潔蕾蒂而言,每一本書都像是一個盒子,身為一個繪者,她會想盡辦法填滿這個盒子。有時拿出來一點,有時加一點點進去,直到她裝滿了想裝的東西。在她的巧筆之下,翻開《唐璜》這本書,你彷彿打開了一個充滿熱鬧畫面與生動角色的驚喜寶盒。
高達辛絲嘉(Elzbieta Gaudasinska)
1943年出生於波蘭,畢業於華沙美術學院。高達辛絲嘉擅長混合使用水彩和色鉛筆,不但在歐洲插畫界享有盛名,她的作品更受到各項插畫展的肯定,包括「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金蘋果獎」、「波茨納兒童視覺藝術大獎」,也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來比錫國際書展」、「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和「波蘭出版人展」。
在本書中,高達辛絲嘉再一次用可愛逗趣的彩筆,如陽光般燦爛的調色盤,為讀者們創造出一幕幕如夏日般,充滿活力的畫面。在她精心的構置下,每一個角色的造型、服裝,甚至背景的花紋都絲絲入扣,彷彿一組和諧的管弦樂團,正一起演奏美麗的童話組曲呢!
莎特拉(Isabelle Chatellard)
法國插畫家,畢業於里昂Emile Cohl應用美術學校,現為專業插畫家。她曾經獲得1997年「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BIB)金蘋果獎」,並曾經三度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她的作品除了在法國之外,還在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出版,都獲得極大的讚賞與肯定。
她最擅長使用的媒材是壓克力及粉彩,並喜歡利用各種媒材不同的特性,混合出有趣的效果。莎特拉現在居住在法國薩爾瓦,阿爾卑斯群山包圍下的一個小木屋裡,只要由窗子往外眺望,就能看到全歐洲最高的白朗峰,而她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盡情發揮及創作。
瓦倫提尼(Pia Valentinis)
畢業於義大利賽洛藝術學院(G. Sell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她擅長使用色鉛筆,畫風活潑明亮,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而與格林文化合作的《英雄不怕貓》與《說故事的人》,更分別獲選「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以及「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
瓦倫提尼畫風簡潔明亮,筆觸清晰有力,一反色鉛筆清柔淡雅的質感,使人印象深刻。她利用色鉛筆混合時較清晰的觸感,加上色系的調配,使得畫面中處處閃動光影。這些閃爍不已的幻影,為畫面增加幾分異常的氣氛。瓦倫提尼一向擅長表現動物,筆下動物造型簡要,卻頗能傳達神韻,同時由於她能掌握動物最切確的身形,加上五官的畫龍點睛,使動物顯得既有趣又生動。
貝諾許(Benoit Chieux)
1969年出生於法國,從小在美麗的山城小鎮中成長,映入眼底皆是大自然變化無窮且又神祕的色彩,為他的創作生涯埋下優良的種子。於1990年作品首度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即令歐洲插畫界與各出版商眼睛為之一亮,成為備受矚目的插畫新星。在創作上總是不甘於沿用單一技法,無論是水彩、粉彩、色鉛筆或是蠟筆,都能靈活運用。貝諾許往往在面對一個新的故事時,就捨棄上一次的畫風,創造新的視覺感受,而使他歷年來的作品展現迥然不同卻屢獲好評的多變風格。
佛米娜(Victoria Fomina)
佛米娜畢業於莫斯科建築學院,卻對插畫情有獨鍾。她才七歲時,爸爸媽媽就帶她到藝術學校去上課。小佛米娜不像其他同齡的同學,總是畫些簡單的東西,她喜歡為嚴肅的主題設計複雜的構圖,像是普希金的詩集。佛米娜創作不輟,作品中滿溢奇幻的想像力與華美的色彩,曾獲「貝爾格勒金羽毛獎」、「圖書藝術獎」等。
瑪拉賽芮(Mara Cerri)
義大利新秀插畫家瑪拉賽芮畢業於烏賓諾藝術學院動畫所。她將創作視為是一種二度體現,因此她不會只是照著故事情節逐一畫出,大多時候,她會加入自己的創意,並將自己的感受與外在世界結合呈現。
在《茶花女》中,瑪拉賽芮以她擅長的抽象技法,細膩的揣摩威爾第的悲劇故事,背景隨著故事有著多層次的變化。當薇奧麗高興時,蝴蝶也隨著她雀躍飛舞,當薇奧麗無法向愛人道出真相時,她的裙擺幻化成深鎖的囚籠。瑪拉賽芮確實畫出了屬於她自己的薇奧麗。
伯特(Alexis Bert)
1978年出生於法國的里昂,在當地的藝術學院研習繪畫技巧,畢業後決定當一位專職的畫家。伯特的藝術天賦展現在不同的藝術領域,除了繪畫之外,攝影、版畫都是他的專長,他也曾為許多獨立唱片公司設計CD封面。
在《浮士德》這本書中,伯特運用刮畫的技巧,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呈現了類似版畫的立體效果。全書以暗紅色調鋪陳,暗示浮士德所面對的慾望與誘惑,成功營造出這場上帝與魔鬼的賭局中,危險又具吸引力的氛圍。
亞莉珊卓(Alessandra Toni)
義大利插畫家亞莉珊卓最初是以設計展露頭角。她曾替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與現代化的商業大樓從事室內設計,也替大樓外部進行彩繪與裝置藝術,她並替知名化妝品牌設計產品包裝,至於童書創作則是近幾年才開始接觸的。亞莉珊卓本身很喜歡童書,遇到熟悉的故事,她會依據童年的回憶來重現故事中人物角色的表情、動作。除了利用色鉛筆做畫之外,她也把彩繪上常用的噴槍技法搬到畫紙上,呈現出迥異於其他插畫家的畫風。飽和的色彩與調和的光影,亞莉珊卓就像是魔術師般,拿起畫筆,所有的景色與角色都活了過來。
原著:卡洛戈齊(Carlo Gozzi, 1720-1806)
卡洛戈齊是義大利劇作家,年輕時曾經從軍,後來返回威尼斯,發表了數篇諷刺劇作,贏得幽默劇作家的名聲。他支持傳統的義大利喜劇,於1761年發表《三橘愛》喜劇,並藉以嘲諷競爭對手卡洛哥爾多尼的法式劇作。這部喜劇使用童話題材,充滿幻想和離奇的元素,相當受到觀眾喜愛。之後,卡洛戈齊創作一系利的童話劇,獲得許多讚賞,《杜蘭朵公主》是其中之一,德國著名詩人席勒亦將其譯成德文。
作曲家 :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雖然一生只創作了十二齣歌劇,但幾乎每一齣都是嘔心瀝血的傑作。他的三大歌劇早已成為全球各大歌劇院基本的戲碼,而他如此受歡迎,是因為他不但以音樂作為表達情感的工具,還完全掌握了戲劇的要素。歌劇中為滿足觀眾而設的通俗愛情場景,在普契尼的筆下,充滿了強烈的音樂個性而不落窠臼。尤其他擅長由女性觀點來創作,更常激起觀眾的強烈反應。普契尼是歌劇的愛情魔術師,他在音樂中注入了愛情,讓音樂有了生命。
普契尼為了寫作《杜蘭朵公主》,總共花費了四年的時間,但他還來不及完成,就與世長辭了,但他一直到最後停止呼吸時,都還念念不忘要完成這部歌劇。最後是由他的學生根據他留下的36頁手稿,補寫出二重唱和最後一幕,才完成了全劇。
原著:達朋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達朋特是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詞家,也是一位詩人。他從小由神父收養,接受神職人員的訓練,卻因為無法嚴守教會紀律,好女色,且喜愛創作充滿想像力的詩歌,被教會視為異教分子而逐出。他對文字極具天分,曾以教授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文學維生,後來進入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擔任編劇。達朋特和許多音樂家合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和莫札特合作推出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唐璜》和《女人皆如此》,被後人譽為歌劇史上的三大喜歌劇。
只有當傑出的作曲家遇到傑出的作詞家,才能激盪出偉大的歌劇,光有其中之一是不夠的。達朋特的作詞和編劇,替原著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他曾說過:「我就像是一個畫家,試圖用更鮮豔、更熱情的色彩替戲劇上色,卻讓觀眾能打開不一樣的視野!」
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莫札特是音樂史上罕見的天才,從小他的父親就苦心培養他各項音樂才能,並帶著他和姊姊巡迴歐洲各地,展現他們的音樂才華。莫札特四歲開始學琴,五歲作曲,六歲那年秋天,他受邀在奧國皇帝和公主前表演,只見他不慌不忙坐在鋼琴前,舉起小手彈奏出美妙的音樂,從此贏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莫札特短短三十六歲的一生中,竟創造出六百餘首各種體裁形式的樂曲,直到今日仍深受人們喜愛,這樣的紀錄尚無人超越。
《唐璜》是莫札特於1787年在布拉格完成的兩幕歌劇,據說這位音樂天才在演出的前一天清晨,才熬夜完成這齣歌劇的序曲,當時他要求陪在一旁的妻子不斷講故事、說笑話給他聽,以免他抵擋不住睡眠的誘惑,因此這整部序曲是在十分愉快的氣氛下完成的。
《唐璜》主要取材自十四世紀西班牙傳奇人物唐璜的故事,劇中巧妙地融入超自然力量的情節,並且特別重視人物心理的描寫,每個角色都可被視為人性的典型,這齣劇也為十九世紀大放光彩的音樂心理劇奠定了基礎。
原著:卡洛戈齊(Carlo Gozzi, 1720-1806)
卡洛戈齊是義大利劇作家,年輕時曾經從軍,後來返回威尼斯,發表了數篇諷刺劇作,贏得幽默劇作家的名聲。他支持傳統的義大利喜劇,於1761年發表《三橘愛》喜劇,並藉以嘲諷競爭對手卡洛哥爾多尼的法式劇作。這部喜劇使用童話題材,充滿幻想和離奇的元素,相當受到觀眾喜愛。之後,卡洛戈齊創作一系利的童話劇,獲得許多讚賞,《杜蘭朵公主》是其中之一,德國著名詩人席勒亦將其譯成德文。
作曲者:普羅高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生於十九世紀末的蘇俄作曲者普羅高菲夫,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父親是一位農業工程師;母親則是優秀的鋼琴家,自然也成了他的啟蒙音樂老師。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在音樂上展露出不凡的天才,五歲時就能譜寫鋼琴小品,九歲時完成生平第一部歌劇。普羅高菲夫在1918~1932年間因政治因素流亡國外,在各國間巡迴及創作,返國後便更確定將傳統民族題材融入現代音樂的作曲風格。
《三橘愛》傳說是普羅高菲夫在逃亡的路上,根據義大利童話所構思的。劇中處處充滿象徵的意象,在荒謬可笑的童話情節中,流露著對政治、人生的辛辣諷刺。而劇中音樂的結構、節奏皆充滿現代感,充分表現他現代主義的風格。
原著:達朋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達朋特是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詞家,也是一位詩人。他從小由神父收養,接受神職人員的訓練,卻因為無法嚴守教會紀律、女色,且喜愛創作充滿想像力的詩歌,被教會視為異教分子而逐出。他對文字極具天分,曾以教授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文學維生,後來進入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擔任編劇。達朋特和許多音樂家合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和莫札特合作推出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唐璜》和《女人皆如此》,被後人譽為歌劇史上的三大喜歌劇。
當傑出的作曲家遇到傑出的作詞家時,才能激盪創作出偉大的歌劇,光只有其一是不夠的。達朋特的作詞和編劇,替原著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他曾說過:「我就像是一個畫家,試圖用更鮮豔、更熱情的色彩替戲劇上色,卻讓觀眾能打開不一樣的視野!」
原者/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聖桑生於巴黎,他六歲時開始作曲,十一歲便公開演奏,成為鋼琴家。他靠著自己的學習和苦練,考進巴黎音樂學院,十七歲時便獲得管風琴首獎。聖桑自1853年起,先後擔任巴黎聖梅瑞教堂、馬德萊娜教堂的管風琴師,李斯特稱聖桑為「世界上最好的管風琴家」。他從1877年退休之後,便專心從事作曲、演奏自己的作品。他的音樂表現出機智細膩、幽雅又深邃的法國文藝精神。
聖桑的作品豐富多樣,包括歌劇、鋼琴曲、室內樂、管弦樂、獨唱曲,甚至還有散文、詩等文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動物狂歡節》樂器組曲,甚至成為孩子們專屬的古典樂,其中「天鵝」一曲更成為大提琴著名的獨奏曲。其他如大象、布穀鳥、袋鼠等動物也描繪得維妙維肖,讓人聽了都忍不住扮演起來呢!
原著:亨利米爾傑(Henri Murger, 1822-1861)
亨利米爾傑是法國小說家和詩人。他的一生短暫且生活貧困,曾住在一個巴黎閣樓,和幾位好友組成「飲水者」俱樂部(the Water-Drinkers),因為他們窮得買不起酒。他的著作主要是悲劇,並在悲傷、痛苦的情感中結合幽默。最著名的作品是《波西米亞人》,內容是依據自己的貧窮生活經歷寫成。
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雖然一生只創作了十二齣歌劇,但幾乎每一齣都是嘔心瀝血的傑作。他的三大歌劇早已成為全球各大歌劇院基本的戲碼,而他如此受歡迎,是因為他不但以音樂作為表達情感的工具,還完全掌握了戲劇的要素。歌劇中為滿足觀眾而設的通俗愛情場景,在普契尼的筆下,充滿了強烈的音樂個性而不落窠臼。尤其他擅長由女性觀點來創作,更常激起觀眾的強烈反應。普契尼是歌劇的愛情魔術師,他在音樂中注入了愛情,讓音樂有了生命。
在普契尼的作品中,《波西米亞人》是旋律最豐富、戲劇效果最吸引人的一部,因此有評論家說它是普契尼最好的作品。全劇中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偉大的英雄人物,卻蘊含了最深刻平實的情感。然而,這齣歌劇在1896年2月1日於義大利杜林首演時,得到的評價卻相當殘酷:「《波西米亞人》的音樂太膚淺,既不能留給聽眾深刻的印象,也不會在歌劇歷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跡。」當時的樂評人大概想不到,一直到今天,《波西米亞人》還是最受歡迎的歌劇,而劇中魯道夫與咪咪二個角色,則是歌唱家最鍾愛的角色之一呢!
原著:歌提耶(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
歌提耶是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作家和文藝批評家,其創作深受浪漫主義的影響,倡導「為藝術而藝術」。他反對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問題,主張藝術的價值在於其完美的形式,藝術家的任務在於表現形式美。除了文學創作,歌提耶一生做最多的工作是為報刊、雜誌撰寫報導和評論文章。這個機會讓他接觸上流社會,建立在藝術圈的人脈。他的文藝批評獲得許多重視和肯定,在當時的文壇是具影響力的藝術評論編輯。
歌提耶推崇浪漫芭蕾,在其創作的芭蕾舞劇中融入許多浪漫元素,最著名的劇作是《吉賽爾》,該劇由當時知名的舞者葛麗絲(Carlotta Grisi)扮演女主角。
作曲者:阿道夫亞當(Adolphe Adam, 1803-1856)
提起芭蕾舞音樂,阿道夫亞當可說是獨領風騷的當代大師。他蘊含詩意的創作、彈性多樣的風格,帶領芭蕾舞音樂到前所未有的境界。阿道夫亞當的父親是音樂教授,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音樂洗禮,後來更受到當時父親的學生哈洛德(Ferdinand Herold)的影響(芭蕾舞劇《園丁的女兒》作曲家),決心為戲劇創作音樂,並以二十歲不到的年齡,就為巴黎輕歌舞劇譜曲。終其一生為四十齣歌劇、十四齣芭蕾舞劇與無數齣輕歌劇和輕歌舞劇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曲。
十九世紀前葉,歐洲興起浪漫主義運動,這股風潮不僅影響當時的文學與藝術,也深深影響音樂。《吉賽爾》就是極具代表性的浪漫時期芭蕾舞劇,當時的作曲家阿道夫亞當、編舞大師朱利斯培羅(Jules Perrot)和尚可瑞里(Jean Coralli)以及劇作家兼詩人歌提耶(Theophile Gautier),都是浪漫時期的頂尖大師。《吉賽爾》完美的結合了詩、音樂與舞蹈,呈現極具深度、又發人深省的愛情世界,並將女性對愛情深沈的渴望,以及為愛奉獻一切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阿道夫在劇中所創作的音樂格調新穎,充滿旋律美和戲劇性,充分體現浪漫主義的意境。他並首次在芭蕾舞音樂中使用以主題旋律貫穿整齣戲劇的手法,後來芭蕾舞音樂紛紛仿效沿用。《吉賽爾》1841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演出至今,依舊是芭蕾舞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劇碼,而女主角吉賽爾也成為日後所有芭蕾舞女伶最終的目標。
原著: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小仲馬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最著名的作品是《茶花女》。其父親大仲馬也是法國知名文學家,代表作有《三劍客》、《基督山伯爵》。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年幼時常常被同儕欺負,這樣的生活經歷使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對社會底層弱者的同情。小仲馬的劇作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多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反應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腐敗。
《茶花女》的靈感源於小仲馬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年輕時期的小仲馬對巴黎交際名花瑪麗.杜普勒絲(Marie Duplessis)一見鍾情,兩人熱戀。但是,瑪麗已經習慣了充滿珠寶美酒、光鮮亮麗的奢華生活,身邊也不時圍繞著被她的美貌吸引的貴族男士。小仲馬雖然深愛著瑪麗,但無法接受她與其他男子來往,最後寫了一封分手信,從此不再相見。後來,瑪麗染上肺結核,咳血不止,於23歲的青春年華病逝。悲痛萬分的小仲馬創作了《茶花女》,並以瑪麗最喜歡的山茶花為劇命名,紀念兩人的愛情。
作曲者: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威爾第出生於義大利,有「義大利歌劇之父」之稱。他一生創作了三十餘齣的歌劇,體現了音樂的熱情、力量和戲劇性。他認為旋律是人類情感最直接的表現,聲樂能夠刻劃人物,樂器旨在烘托氣氛。
威爾第從小就展現過人的作曲天賦,可是他的音樂之路卻未因此比較順遂。他曾經被米蘭音樂學院拒絕於門外,也曾因為妻兒相繼過世的打擊,而一度消沈;不過這些都沒有讓他從此對命運低頭,反而越挫越勇。1842年,史卡拉歌劇院演出《那布果》,演出之後讓飽受奧國虐政的義大利同胞發自內心的認同,得以宣洩壓抑許久的情感,群眾為之瘋狂喝采,威爾第也一夕成名。
1851年到1852年冬,威爾第和第二任妻子朱塞佩納(Giuseppina)暫居巴黎,他在那裡碰巧看到小仲馬的新作《巴黎茶花女軼事》。威爾第隨即為這部戲劇譜寫音樂。當《茶花女》在芬尼斯歌劇院首演時,由於當時找的女高音身材肥胖,根本不符合薇奧麗肺病纏身的形象,令人大失所望,票房也奇差無比。但是威爾第在得知首演失敗後,說:「《茶花女》昨晚是個徹底的失敗。這究竟是我的錯,還是演員的錯?時間會證明一切。」他重新修改了部分橋段,並找到恰當的女高音來演出,果然大受歡迎,《茶花女》從此也成為威爾第的不朽名作之一。
原著: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語文學界最重要的大文豪。他最有名的一部戲劇,就是《浮士德》(Faust)。他耗費近一生時間,致力於這部劇作,歷經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共有二部:1808年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Faust I)」,和1832年於歌德死後出版的「浮士德第二部(Faust II)」。
浮士德是歐洲中世紀傳說中一位著名人物,常被引用在許多作品中,歌德的《浮士德》被視為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因為他賦予該角色深刻的人格寓意。
作曲者:古諾(Charles-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國音樂家古諾出生於巴黎,自幼即具有音樂天分,他的音樂教育啟蒙於鋼琴家的母親,很早就立志成為一位作曲家。成年後他先投入哲學的領域,然後才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作曲。在入學的第三年,他以一部清唱劇初試啼音,得到羅馬作曲大獎,得以赴義大利進修與歐洲各地遊學。在這段期間,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浮士德》法文譯本一直伴隨著他,凡人被魔鬼誘惑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他還曾造訪歌德的故居,將《浮士德》改編成歌劇的念頭就此興起。
返回巴黎後,古諾並未投入歌劇創作。他研讀神學並進入修道院擔任神職,直到決定放棄宗教生活後,他才開始積極創作歌劇。但由於這段擺盪在宗教與世俗的經歷,古諾早期的歌劇創作還是擺脫不了宗教色彩,並不受一般觀眾歡迎。直到 1859年,他嘗試改變路線,終於推出了《浮士德》,從此一鳴驚人。這部結合優美旋律與豐沛和聲的歌劇,成為古諾至今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其後,他的歌劇作品都真實傳遞各種人生的悲劇,劇情的特徵、音樂表現的手法,成了法國歌劇的特色,對法國音樂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成為第一位真正將技巧、劇院、群眾結合在一起的法國歌劇作曲家。
古諾自己怎麼看待《浮士德》這部作品呢?他曾說:「這是我最成功的一部劇院作品,但是否就是我最好的作品呢?我不能這麼說。」他的《浮士德》歌劇版本,在人物的性格刻劃上與歌德的原著有些出入,但是這沒有降低它在法國歌劇史上的重要性。英國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評述過古諾的《浮士德》:「在皇家歌劇院演出的戲碼中,再也沒有比這部歌劇更好的作品了」。這些話絕非誇大其詞,因為在1863年到1911年間,《浮士德》每年都被列入英國皇家歌劇院(Covent Garden Royal Opera House)的劇碼。由這點可知,古諾的《浮士德》在十九世紀的後半期,是多麼受到歡迎與重視。
原著: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
雨果是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法國文學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一生創作許多經典作品,涵蓋詩歌、小說和劇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說《鐘樓怪人》和《悲慘世界》。雨果認為「浪漫主義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推崇創作的自由,不應模仿且不應受規則典範拘束。在此條件下,作者的才華能夠充分發揮,以真實的情感描繪現實生活。《悲慘世界》即是浪漫與現實的結合,雨果從窮人被壓迫的角度表達對政治、社會的不滿;而在人物的情感刻劃、劇情的精心設計上,流露出創作者的浪漫情懷和豐富想像。雨果的作品時常表現善與惡的對比,藉以傳達他的中心思想——用愛、善良和仁慈去改變社會。
作曲者: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出生於義大利,有義大利歌劇之父之稱。他一生創作了三十餘齣的歌劇,體現了音樂的熱情、力量和戲劇性。他認為旋律是人類情感最直接的表現,聲樂能夠刻劃人物,樂器旨在烘托氣氛。威爾第從小就展現過人的作曲天賦,可是他的音樂之路卻未因此比較順遂。他曾經被米蘭音樂學院拒絕於門外,也曾因為妻兒相繼過世的打擊,而一度消沈;不過這些都沒有讓他從此對命運低頭,反而越挫越勇。1842年,史卡拉歌劇院演出《那布果》,演出之後讓飽受奧國虐政的義大利同胞發自內心的認同,得以宣洩壓抑許久的情感,群眾為之瘋狂喝采,威爾第也一夕成名。
《弄臣》是威爾第沈潛多年之作,取材自雨果的《國王取樂》(Le Roi S’Amuse),該劇僅上演一次,就因為部份情節影射當時的法國國王菲利普,而遭禁演。威爾第最初將這齣歌劇命名為《詛咒》(La Maledizione),整個故事充滿了復仇、詛咒、謀殺與諷刺。1851年,《弄臣》在威尼斯費尼契歌劇院舉行首演。曾經有人質疑《弄臣》過度顯露人性醜陋的一面,且劇末弄臣良心發現,卻還是得遭受失去女兒的哀慟,這樣的劇情一點建設性也沒有。但威爾第卻認為,人心本來就存有善惡兩面,生命本來就不是單純的選擇。如此貼近人性的故事,使得這齣歌劇上演以來,經歷了一百五十個年頭,掌聲從來也沒有停歇過。
繪者簡介
克莉絲汀娜(Christina Rinalidi)
1966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克莉絲汀娜畢業於米蘭Brera美術學院後,繼續進修插畫、漫畫和多媒體創作,自1989年開始她的自由插畫家生涯,並於1992年擔任美術和插畫老師。作品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
克莉絲汀娜原本一向擅長運用炭筆和鉛筆作畫,為了完成這個以中國為背景的歌劇故事,她還特別下工夫研究京劇的造型、色彩,再配合她優雅流暢的線條,讓整部作品充滿了古典的味道。
安潔蕾蒂(Roberta Angeletti)
1964年出生於義大利。在進入藝術學校修習繪畫及雕刻前,她曾經擔任教職。1995年時,決定成為一位專職的插畫家,專注於為孩童們創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她擅長的技法是使用混合粉性蠟筆和水墨,再輔以刮擦的技巧,露出多層次的線條和色彩,讓色彩濃厚的畫面布滿生動的肌理紋路,顯得張力十足。安潔蕾蒂的作品風格獨特,特別受到兒童的歡迎,曾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和「聯合國兒童救援基金會(UNICEF)最佳選書」。
對安潔蕾蒂而言,每一本書都像是一個盒子,身為一個繪者,她會想盡辦法填滿這個盒子。有時拿出來一點,有時加一點點進去,直到她裝滿了想裝的東西。在她的巧筆之下,翻開《唐璜》這本書,你彷彿打開了一個充滿熱鬧畫面與生動角色的驚喜寶盒。
高達辛絲嘉(Elzbieta Gaudasinska)
1943年出生於波蘭,畢業於華沙美術學院。高達辛絲嘉擅長混合使用水彩和色鉛筆,不但在歐洲插畫界享有盛名,她的作品更受到各項插畫展的肯定,包括「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金蘋果獎」、「波茨納兒童視覺藝術大獎」,也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來比錫國際書展」、「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和「波蘭出版人展」。
在本書中,高達辛絲嘉再一次用可愛逗趣的彩筆,如陽光般燦爛的調色盤,為讀者們創造出一幕幕如夏日般,充滿活力的畫面。在她精心的構置下,每一個角色的造型、服裝,甚至背景的花紋都絲絲入扣,彷彿一組和諧的管弦樂團,正一起演奏美麗的童話組曲呢!
莎特拉(Isabelle Chatellard)
法國插畫家,畢業於里昂Emile Cohl應用美術學校,現為專業插畫家。她曾經獲得1997年「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BIB)金蘋果獎」,並曾經三度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她的作品除了在法國之外,還在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出版,都獲得極大的讚賞與肯定。
她最擅長使用的媒材是壓克力及粉彩,並喜歡利用各種媒材不同的特性,混合出有趣的效果。莎特拉現在居住在法國薩爾瓦,阿爾卑斯群山包圍下的一個小木屋裡,只要由窗子往外眺望,就能看到全歐洲最高的白朗峰,而她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盡情發揮及創作。
瓦倫提尼(Pia Valentinis)
畢業於義大利賽洛藝術學院(G. Sell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她擅長使用色鉛筆,畫風活潑明亮,曾多次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而與格林文化合作的《英雄不怕貓》與《說故事的人》,更分別獲選「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以及「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
瓦倫提尼畫風簡潔明亮,筆觸清晰有力,一反色鉛筆清柔淡雅的質感,使人印象深刻。她利用色鉛筆混合時較清晰的觸感,加上色系的調配,使得畫面中處處閃動光影。這些閃爍不已的幻影,為畫面增加幾分異常的氣氛。瓦倫提尼一向擅長表現動物,筆下動物造型簡要,卻頗能傳達神韻,同時由於她能掌握動物最切確的身形,加上五官的畫龍點睛,使動物顯得既有趣又生動。
貝諾許(Benoit Chieux)
1969年出生於法國,從小在美麗的山城小鎮中成長,映入眼底皆是大自然變化無窮且又神祕的色彩,為他的創作生涯埋下優良的種子。於1990年作品首度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即令歐洲插畫界與各出版商眼睛為之一亮,成為備受矚目的插畫新星。在創作上總是不甘於沿用單一技法,無論是水彩、粉彩、色鉛筆或是蠟筆,都能靈活運用。貝諾許往往在面對一個新的故事時,就捨棄上一次的畫風,創造新的視覺感受,而使他歷年來的作品展現迥然不同卻屢獲好評的多變風格。
佛米娜(Victoria Fomina)
佛米娜畢業於莫斯科建築學院,卻對插畫情有獨鍾。她才七歲時,爸爸媽媽就帶她到藝術學校去上課。小佛米娜不像其他同齡的同學,總是畫些簡單的東西,她喜歡為嚴肅的主題設計複雜的構圖,像是普希金的詩集。佛米娜創作不輟,作品中滿溢奇幻的想像力與華美的色彩,曾獲「貝爾格勒金羽毛獎」、「圖書藝術獎」等。
瑪拉賽芮(Mara Cerri)
義大利新秀插畫家瑪拉賽芮畢業於烏賓諾藝術學院動畫所。她將創作視為是一種二度體現,因此她不會只是照著故事情節逐一畫出,大多時候,她會加入自己的創意,並將自己的感受與外在世界結合呈現。
在《茶花女》中,瑪拉賽芮以她擅長的抽象技法,細膩的揣摩威爾第的悲劇故事,背景隨著故事有著多層次的變化。當薇奧麗高興時,蝴蝶也隨著她雀躍飛舞,當薇奧麗無法向愛人道出真相時,她的裙擺幻化成深鎖的囚籠。瑪拉賽芮確實畫出了屬於她自己的薇奧麗。
伯特(Alexis Bert)
1978年出生於法國的里昂,在當地的藝術學院研習繪畫技巧,畢業後決定當一位專職的畫家。伯特的藝術天賦展現在不同的藝術領域,除了繪畫之外,攝影、版畫都是他的專長,他也曾為許多獨立唱片公司設計CD封面。
在《浮士德》這本書中,伯特運用刮畫的技巧,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呈現了類似版畫的立體效果。全書以暗紅色調鋪陳,暗示浮士德所面對的慾望與誘惑,成功營造出這場上帝與魔鬼的賭局中,危險又具吸引力的氛圍。
亞莉珊卓(Alessandra Toni)
義大利插畫家亞莉珊卓最初是以設計展露頭角。她曾替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與現代化的商業大樓從事室內設計,也替大樓外部進行彩繪與裝置藝術,她並替知名化妝品牌設計產品包裝,至於童書創作則是近幾年才開始接觸的。亞莉珊卓本身很喜歡童書,遇到熟悉的故事,她會依據童年的回憶來重現故事中人物角色的表情、動作。除了利用色鉛筆做畫之外,她也把彩繪上常用的噴槍技法搬到畫紙上,呈現出迥異於其他插畫家的畫風。飽和的色彩與調和的光影,亞莉珊卓就像是魔術師般,拿起畫筆,所有的景色與角色都活了過來。
Powered By Mshop App | Parent Shop 家長會購物網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