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
骨之旅:從海洋到陸地,看見人類與萬物的演化關係
型號: R225
HK$ 117
一至八本65折 HK$77

九件或以上63折 HK$74

  • 譯者: 李彥樺
  • 繪者: 川上和生
  • 出版社:小熊出版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8/10/10
  • 語言:繁體中文
  • 內容簡介

    ★關於生命演化的過程與奧祕都在這本科學繪本裡★

      每個人的身體裡面都有骨頭,
      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人類最早的遠祖誕生在大海之中。
      雖然後來到陸地上生活,
      但這一片汪洋依然與我們相伴,
      而留住這片海洋的,是骨頭。

      ★黃大一(臺灣知名古生物學家)、
      水丰刀(閱部客)知名說書人——感動推薦★


      或許你曾聽說過「生命的起源是來自大海」這個說法,但當初大海裡的生物是怎麼到陸地生活的?牠們的外型與身體構造為了適應沒有水的環境,又有多少的改變呢?這一切祕密其實都記錄在骨頭之中。

      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裡的生物原先是沒有骨頭的。但後來當大海裡的生命大爆發,就快住不下時,有一群動物試著想要離開海,到河川裡去生活。可是河水的水質和海水不一樣,例如河水的鈣就比海水少很多,但鈣很重要啊,怎麼辦才好!所以動物體內出現了能儲存大量鈣質的場所,那就是由骨頭所構成的脊椎!

      脊椎不只是可以儲存鈣質,還能產生血液、支撐身體,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生物能登陸的主因之一,生物為了能適應環境,漸漸改變了骨頭的形態,因此只要觀察動物的骨頭,就能探知生物是如何演化的。

      本書用「骨頭的漫長旅行」這個有趣的觀點,和孩子揭示生命與萬物的演化過程。而繪本讀到最後,用人類胎兒的孕育再次揭示人類並非特立於萬物之上,我們其實和其他生命一樣,仍生活在大海裡,而大海就藏在骨頭中。在骨頭的支持下,我們的孩子才能勇敢探索這個世界,一如當初那些離開大海,到陸地上生活的動物一樣。

      書末補充更多關於骨頭演化的知識——
      .並非最凶猛的生物,最適合生存

      生存雖然要經過弱肉強食的競爭,但是並非最凶猛的生物才能存留下來。古生物學家在寒武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昆明魚」、「海口魚」、「巨型斯普里格蟲」等生物化石,牠們都是初期的魚類。都不是強悍凶猛的生物,但由於下一個世代的生物繼承了牠們的「脊索」特徵,有助於在環境中生存,如今我們人類才擁有「脊椎」。

      .磷酸鈣的選擇成為了演化的助力!
      早期的骨骼成分有兩種,碳酸鈣和磷酸鈣。「亞蘭達甲魚」為了保護自己,身體的前半部有著骨頭形成的堅硬鎧甲。這些骨頭的成分是「磷酸鈣」。相較之下,貝殼及珊瑚的骨骼成分則是「碳酸鈣」。碳酸鈣一旦凝結之後就很難分解,但是磷酸鈣隨時可以分解出其中的鈣,使其溶入血液之中。由於動物後來離開了大海,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磷酸鈣的特性對動物來說相當方便,成為演化與繁榮的助力。

      .為什麼世界上的生物是今日的樣貌?
      目前我們尚無法明確求證出生物演化或突變的理由,只知道生物的身體有時會發生突變,假如這個變化讓生物在環境中變得更有利,這個生物就會存活下來,並且將其特徵傳承給下一代,而這就是演化的過程。
      (以上節錄)

    專家推薦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人類是怎麼演化而來的?更早的生命又是怎麼出現的?」打破沙鍋追下去,時間越來越久遠,計算年代的單位,也越來越大。小朋友每年過年等著拿紅包,都會覺得要等好久好久,可是,在追尋生命起源和地球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用「一年」做為時間的單位,簡直小到無法使用,必須用百萬、千萬、億、甚至十億年,來做為時間的單位才行。在古生物的演變尺標中,我們人類的一生,不管活得多久,和地球無數生物的演化時間相較,完全無法比擬。

      「我是誰?死了之後,又會到哪裡去?」是人類這種地球上獨特物種,一直在尋求答案的好問題。幾萬年前的古人所留下的證據,都指著他們也很努力的探索這個大哉問。

      各位大個子的小朋友(成人家長)和小個子的小朋友,我鼓勵大家從我們小小的腦袋和短暫軀殼走出去,將你的思維和眼光,藉由如此的科普書籍,拓展到幾十億年地球生命的演化吧! ——黃大一(臺灣知名古生物學家)

    讀者回響

      這本科普繪本用柔和的色調與細緻的插畫,隨著敘事描繪出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我和孩子一起閱讀時,他們對內容感到驚訝,像是最早的生命原來是從一顆單細胞開始,以及那些遠古時代,超出想像的各種不同生物樣貌,才知道原來生物的演化是需要漫長時間的。而內容提到生物與海洋的連結,也能引發孩子對環境保護以及維護海洋乾淨的意識。

      孩子們的想像力無窮,我的女兒一直覺得魚在演變為陸上生物時,應該也有一部分變成了美人魚才對,人魚公主是真實存在的!

      本書亦是一本非常有層次繪本,除了科普的架構外,引領而來的知識性層面和與故事中海洋如同母親孕育著生命的內容都教人深思。——喬不定四寶媽(育有四兒的家庭主婦)

      我有位將滿三歲的孩子咩寶,對宇宙中的星球和地球上的繽紛生物充滿好奇,也和許多幼兒一樣對恐龍著迷並且對小百科上的恐龍名稱如數家珍。

      於是我邀請他和我一起閱讀本書。書中細膩溫柔的插畫深深吸引著咩寶,他興味盎然的一一問我那些古生物的名字,一面聽我串起關於脊椎演化的故事。我撫摸他的後頸到薦椎,告訴他脊椎的位置,然後讓他到我背後觀察我皮膚底下的脊椎骨。他正確的指出脊椎的位置,同時對照出中古代魚類的脊椎圖片,和先生為他處理烤魚時呈現給他看的從頭到尾鰭取出的完整魚類脊椎,咩寶好像懂了什麼似的說:「哇!好神奇啊!」

      文中呈現更多物種的骨頭圖片,大大引起孩子的好奇,而書尾有嬰兒與母親相關的連結,帶來溫暖的結尾,令我覺得這本書適合陪著孩子從小小孩到學齡兒童度過親子共讀共學的美妙時光。——張維君(臺灣讀者、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生態與演化組碩士)

      這本繪本不僅具有知識,還以科學的觀點,提出對生命本身的了解與任務。特別的是雖然內容和演化有關,卻能用小朋友的語言與完美的插圖向孩子述說,因此很容易被接受,打開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我那小學三年級的女兒,讀到最後甚至感動的哭了。——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

      雖然關於演化和地球起源的書有很多,但是這本書卻用骨頭的觀點來呈現,真是特別。骨頭存在於我們體內,對它並不陌生,只是沒想到骨頭也隱藏生命演化的意義,這讓這本書突出於其他繪本。簡短易懂的內文、好看的插圖,讓我會想要一再翻閱。——樂天網站購買者

      我是和4 歲的兒子一起閱讀這本書,他自從在科學館看到人體的骨骼之後就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提到生命的演化,也提及在孕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像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縮影。我兒子甚至還跟著開始畫骨頭,這點令我驚訝,因為我其實並不曾真正注意過動物體內骨骼的構造。當我的女兒對著書中長頸鹿的骨頭問說:「這是恐龍嗎!」時我笑了,確實是和恐龍有點像。——日本讀書資訊網站讀者

      從骨頭這個觀點來思考生物的演化,是非常有趣的。又因為是繪本,所以很適合給孩子閱讀,孩子容易理解,大人閱讀起來也覺得有趣。——三十多歲的大阪讀者,兒子8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松田素子


      1955年出生於山口縣。兼具編輯及作家身分。曾任職於專門出版兒童圖書的偕成社,為雜誌《月刊MOE》的創刊元老之一。後任該雜誌總編輯,但於1989年離職。其後成為自由編輯,作品以繪本為主。曾以編輯身分見證多名作家的誕生,亦曾參與過詩人窗.道雄的畫集編輯出版工作。此外也積極從事自然及科學領域書籍的企畫編輯及撰稿。

    繪者簡介

    川上和生


      1959年出生於北海道,畢業於北海道設計專門學院。曾任職於設計公司,於1986年成為自由作家。能以柔軟的筆觸及溫暖的色彩詮釋出作品中的世界,細心營造猶如置身其中的氛圍,令小孩及大人都深深著迷。除了教科書及雜誌中的插畫之外,亦著有《山上的美味:長出橡子的樹》(文:柚木陽子/理論社)、《山梨》(童話作者:宮澤賢治/miki HOUSE)等繪本。

    譯者簡介    

    李彥樺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灣東吳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涵蓋科學、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漫畫等各領域。

    監修者簡介    

    櫻木晃彥


      寶塚大學教授。1954年出生於東京都澀谷區,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具醫學博士學位,專業領域為骨骼的三次元形態解析。於許多大學及專門學校教授美術解剖學相關課程,上課及演講內容有趣易懂,深受學生好評。著作有《圖解:掌握身體結構》(新星出版社)等。

    群馬縣立自然史博物館

      以自然史(涵蓋地球及生命的一切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專業人員除了館內工作之外,亦參與書籍、影像、展覽、田野調查等各方面活動的研究或監修工作。第一任館長為古生物學家長谷川善和,在1996年於群馬縣富岡市開館。

    審訂者簡介
        
    蔡政修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助理教授。1983 年出生於臺灣臺中。2004年參與了「爆炸抹香鯨」的解剖後,墜入了鯨的世界,立志想要解開鯨演化的奧祕,因此到了紐西蘭攻讀鯨化石研究的博士學位,陸續到世界各地檢視相關的骨骼及化石標本,其後到了日本繼續從事鯨化石、古生物及演化相關的研究工作。寫論文之餘也書寫科普文章,試著讓大眾了解「象牙塔」裡的世界。

     

text_isbn 9789578640573